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陳子良的《贊德上越國公楊素》
全文:
君侯稱上宰,命世挺才英。
本超騏驥足,復蘊風雲情。
攄藻掞錦綺,育德潤瑤瓊。
已踵四知舉,非無三傑名。
濟世同舟楫,匡政本阿衡。
雍容入青瑣,肅穆侍丹楹。
桂宮擅鳴珮,槐路獨飛纓。
高門羅虎戟,綺閣麗雕甍。
金樽酌湛湛,歌扇掩盈盈。
匈奴軼燕薊,烽火照幽并。
天子命薄伐,受脤事專征。
七德播雄略,十萬騁行兵。
雁行蔽虜甸,魚貫出長城。
交河方飲馬,瀚海盛揚旌。
拔劍倚天外,蒙犀輝日精。
彎弧穿伏石,揮戈斬大鯨。
鼓鼙朝作氣,刁斗夜偏鳴。
六郡多壯士,三邊豈足平。
嶺雲朝合陣,山月夜臨營。
胡塵暗馬色,芳樹動笳聲。
關雲未盡散,塞霧常自生。
川長蔓草綠,峰迥雜花明。
小人愧王氏,雕文慚馬卿。
濫此叨書記,何以謝過榮。
高山徒仰止,終是恨才輕。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七德
(1).指武功的七種德行。《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梁書·武帝紀》:“大司馬攸縱自天,體茲齊聖,文洽九功,武苞七德。” 唐 柳宗元 《柳州賀破東平表》:“五兵永戢,七德無虧。” 明 楊慎 《鳳賦》:“覽七德,律五音,通天祉,應地靈。”
(2).指文治的七種德行。《國語·周語中》:“尊貴、明賢、庸勛、長老、愛親、禮新、親舊……若七德離判,民乃攜貳。” 韋昭 註:“七德,謂尊貴至親舊也。”
(3).指詩歌的七種特性。 唐 皎然 《詩式·詩有七德》:“一識理,二高古,三典麗,四風流,五精神,六質乾,七體裁。”
(4). 隋 唐 時舞名。又樂曲名。《隋書·音樂志上》:“帝御茶果,太常丞跪請進舞《七德》,繼之《九序》。”《舊唐書·音樂志一》:“癸巳,奏《七德》、《九功》之舞,觀者見其抑揚蹈厲,莫不扼腕踴躍,凜然震竦。”《舊唐書·音樂志一》:“立部伎內《破陣樂》五十二遍,修入雅樂,祇有兩遍,名曰《七德》。”參見“ 七德舞 ”。
雄略
非凡的謀略。《後漢書·荀彧傳》:“時 操 在東郡, 彧 聞 操 有雄略,而度 紹 不能定大業。” 宋 蘇軾 《上皇帝書》:“夫以 羽 之雄略,捨 鹹陽 而取 彭城 ,則 彭城 之險固形便,足以得志於諸侯者可知矣。”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以 漢高 之雄略,而 韓信 只許其能用十萬。”
十萬
數目。一百個千。用以形容數量極多。《孟子·公孫丑下》:“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欲富乎?” 唐 杜甫 《漁陽》詩:“繫書請問 燕 耆舊,今日何須十萬兵?” 宋 陸游 《好事近》詞:“驅退睡魔十萬,有雙龍蒼璧。” 陳毅 《梅嶺三章》詩之一:“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 閻羅 。”
行兵
領兵;用兵。《周書·宣帝紀》:“初令授總管刺史及行兵者,加持節。” 唐 岑參 《胡歌》:“ 關 西老將能苦戰,七十行兵仍未休。”《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七:“仁兄手段,可以行兵。” 清 李漁 《奈何天·分擾》:“畢竟是女子行兵不丈夫,要在這馬背上學雷壚。”
陳子良名句,贊德上越國公楊素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