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文同的《宿東山村舍》
全文:
八十雪眉翁,燈前屢歔欷。
問之爾何者,不語惟抆淚。
良久雲老矣,未始逢此事。
種粟滿川原,幸已皆藏遂。
喜聞欲登熟,近復失所冀。
有蟲大如蠶,日夜齧其穗。
群鴉利蟲食,剪摘俱在地。
驅呵力難及,十止餘三四。
供家固未足,王稅何由備。
瘠土耕至骨,所得幾何利。
又令遭此禍,不曉上天意。
在世幸許年,必以饑饉死。
聞之不敢詰,但愧有祿位。
移燈面空壁,到晚曾不寐。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未足
(1).不足,不能。《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舂陵 去 宛 三百里耳,未足為功。”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引》:“今所撰諸書,盛行海內,大而穹宇,細入肖翹,耳目八埏,靡不該綜。即 惠施 、 黃繚 之辯,未足侈也。”
(2).猶言算不得。《太平廣記》卷八七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支遁》:“ 遁 幼時,嘗與師共論物類,謂鷄卵生用,未足為殺,師不能屈。”
王稅
王朝的賦稅。 晉 陶潛 《桃花源記》詩:“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舊唐書·韋皋傳》:“國賦散於權門,王稅不入天府。” 宋 黃庭堅 《還家呈伯氏》詩:“私田苦薄王稅多,諸弟號寒諸妹瘦。” 元 鄭元佑 《送友還鄉》詩:“力耕輸王稅,妻子亦溫飽。”
何由
亦作“ 何繇 ”。1.從何處,從什麼途徑。《楚辭·天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僕雖嚚頑,願從足下。雖然,何由而自達哉!” 唐 王昌齡 《送韋十二兵曹》詩:“出處兩不合,忠貞何由伸?”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 晉 張華 有鸚鵡,每出還,輒説僮僕好惡。一日,寂無言; 華 問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魯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瀨修竹茂林》詩:“美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宋書·沉慶之傳》:“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成?” 明 劉基 《次韻和脫因宗道感興》詩之三:“路遠無羽翼,何由得飛還?”《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稍加責罰,此輩就到家主面前輕事重報,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著意防範,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有雲 太倉 王宮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無損。然與《玉版》對觀,無少差,信為《玉版》未損時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剝漶?或造物忌之邪?”
文同名句,宿東山村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