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文同的《錦雞》
全文:
高原濯濯弄春暉,金碧冠纓彩繪衣。
石溜瀉煙晴自照,岩枝橫月夜相依。
有時勃窣盤跚舞,忽地鉤輈格磔飛。
寄語人間用矰繳,瑤台鸞鳳好同歸。
參考注釋
有時
(1).有時候。表示間或不定。《周禮·考工記·序》:“天有時以生,有時以殺;草木有時以生,有時以死。” 唐 張喬 《滕王閣》詩:“疊浪有時有,閒雲無日無。”《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滿生 心裡反悔 鳳翔 多了 焦 家這件事,卻也有時念及,心上有些遣不開。”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 夏世富 把他從一個遊樂場帶到另一個遊樂場,有時坐下來看一陣,有時站在那裡停一會。”
(2).謂有如願之時。 唐 李白 《行路難》詩之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唐 劉雲 《婕妤怨》詩:“秋扇尚有時,妾身永微賤!”
勃窣
亦作“ 勃崒 ”。1.匍匐而行;跛行。《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於是乃相與獠於蕙圃,媻珊勃窣上金堤。” 李善 注引 韋昭 曰:“媻跚勃窣,匍匐上也。” 宋 陳鵠 《耆舊續聞》卷二:“誰言水北無人到,亦有槃珊勃崒行。” 清 褚人穫 《堅瓠八集·朱文公足疾》:“出門放步人爭看,不是前來勃窣翁。”
(2).猶婆娑。形容才氣橫溢,詞彩繽紛。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劉 前進謂撫軍曰:‘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選。’既前,撫軍與之話言,咨嗟稱善曰:‘ 張憑 勃窣為理窟。’即用為太常博士。” 徐震堮 校箋:“勃窣即婆娑之聲轉。” 金 高士談 《次韻飲嵓夫家醉中作》:“清新 李白 詩能勝,勃窣 張憑 理最玄。” 康有為 《六哀》詩之二:“大哉《仁學》書,勃窣天為驚。”
(3).猶婆娑。紛披貌。 明 劉基 《贈道士蔣玉壺長歌》:“流蘇勃窣垂鏤膺,斒斕駁馬騮駱驓。”
(4).猶婆娑。搖曳貌。 姚錫鈞 《即事效湘綺樓體》詩:“玄譚簾勃窣,清照水委迤。”
盤跚
亦作“ 盤珊 ”。 1.猶蹣跚。跛行貌;不正貌。 漢 王延壽 《夢賦》:“鬼驚魅怖,或盤跚而欲走,或拘攣而不能步。” 晉 潘尼 《鱉賦》:“既顛墜於巖岸,方盤跚而雅步。” 宋 范成大 《致一齋述事》詩:“文書煙海困浮沉,不覺盤跚百病侵。” 明 徐渭 《讀龍惕書》:“ 渭 小子感先生之憂道,識先生之苦心,雖志氣不前,而盤珊思振。”
(2).婆娑貌。 唐 李賀 《瑤華樂》詩:“舞霞垂尾長盤跚,江澄海浄神母顏。” 唐 皮日休 《夏景無事因懷章來二上人》詩之二:“佳樹盤珊枕草堂,此中隨分亦閒忙。” 前蜀 牛嶠 《菩薩蠻》詞:“釵重髻盤珊,一枝紅牡丹。”
槃跚:亦作“ 槃散 ”。亦作“ 槃珊 ”。猶蹣跚。行走搖晃不穩貌。《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 平原君 美人居樓上,臨見,大笑之。” 司馬貞 索隱:“散音先寒反,亦作‘跚’,同音。” 宋 無名氏 《道山清話》:“﹝老僕﹞管押行李在後,泥濘不能進, 少游 留道旁人家以俟,久之,方槃珊策杖而至。” 明 王錂 《春蕪記·巧詆》:“槃跚難挨,羞殺我職居槐宰。”
忽地
忽然;突然
燈忽地滅了
格磔
鳥鳴聲。 唐 錢起 《江行無題》詩之二六:“祗知 秦 塞遠,格磔鷓鴣啼。” 宋 曾鞏 《李節推亭子》詩:“時花笑婀娜,山鳥吟格磔。”《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 安老爺 心中有事,天還沒亮,一覺醒在枕上,聽得遠寺鐘敲,沿村雞唱,林鴉簷雀,格磔弄晴。”
文同名句,錦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