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郭波的《陸象山先生墓》
全文:
大道久荊榛,歧路苦未並。
博約豈不賢,末學恣馳騁。
口耳謾紛紜,徒知響與影。
吾心自神明,一掬涵萬境。
昔者斯文麾,紫陽已獨秉。
厥德天不孤,時生陸子靜。
陸朱夫何殊,性天俱炳炳。
議論偶異同,吁咈豈為痙。
考亭任重資,汲多費深綆。
象山直劈豪,舉手提要領。
一起跬步間,循循登峻岭。
一從百仞巔,洞視下萬頃。
轍跡隨入途,金蘭同有永。
何知好事徒,紛紛自燕郢。
古人亦有言,聞過乃為幸。
二翁九京中,豈不重炯炯。
低頭古墓下,想像見光景。
有劍不敢懸,為君發深省。
參考注釋
大道
(1) 寬闊的道路
(2) 正確的道理
合於大道
荊榛
(1).亦作“ 荊蓁 ”。泛指叢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蕪情景。 三國 魏 曹植 《歸思賦》:“城邑寂以空虛,草木穢而荊榛。”一本作“ 荊蓁 ”。 唐 李白 《古風》之一:“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 金 元好問 《續小娘歌》之七:“傷心此日河平路,千里荊榛不見人。” 清 吳偉業 《十月下澣宴閬石蒼水齋》詩:“三江風月尊前醉,一郡荊榛笛里聲。”
(2).謂沒入荒野,指逝世。 明 周履靖 《錦箋記·聞訃》:“閨中何意,半道荊蓁,情隔雲泥。”
(3).比喻艱危,困難。《舊唐書·宦官傳·楊復恭》:“吾於荊榛中援立 壽王 。” 元 許謙 《馮公嶺》詩:“胸中芥蒂未盡去,須信坦道多荊榛。”
(4).比喻惡人。 元 麻革 《過陝》詩:“豺狼滿地荊榛合,目斷 中條 是故丘。”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未許其冠帶春秋,遂至夫荊榛天地。” 清 厲鶚 《東城雜記·陳御史元倩》:“手披荊榛,身御魑魅。” 周實 《民立報出版日祝賦》詩:“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荊榛待剪除。”
(5).芥蒂;不快。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笑譚之頃,便起荊榛。”
歧路
(1).從大路上分出來的小路;岔路。 三國 魏 曹植 《美女篇》:“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歧,一本作“ 岐 ”。 唐 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詩:“無為在歧路,兒女共霑巾。” 清 梅曾亮 《小盤谷記》:“余嘗求小盤谷者。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皆大竹蔽天,多歧路。” 鄭澤 《夏日感興次鈍根韻即以奉寄》:“母唯事塵勞,歧路徒營營。”
(2).錯誤的道路。如: 小張 雖誤入歧路,但在同志們耐心的幫助教育下,他決心改邪歸正。
郭波名句,陸象山先生墓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