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道命錄原文
天命於人之謂性,道惟率性乃無過。
應知道也世常守,曰屬命焉理則那。
董子故稱不變爾,尼山曾是罕言他。
雖雲藉此傳名永,亦頗因茲致禍多。
兩敗俱傷正何益,出行處順或非訛。
黃徐不入鉤中黨,洛蜀還操室里戈。
明道淵乎量無涘,伊川清矣挹斯波。
心傳作錄意誠美,取義失斟費廣羅。
詩詞問答
問:題道命錄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道命錄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題道命錄是什麼體裁?答:七排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排律 押歌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十三
2. 李
參考注釋
天命
(1) 指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們的命運
樂夫天命復奚疑。——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雖曰天命。——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2) 自然的規律、法則
(3) 人的自然壽命;天年
率性
(1) 順著本性,索性
率性把眼睛閉著聽他講
(2) 指平素的性情;稟性
率性樸素
無過
(1).沒有過失。《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史記·蒙恬列傳》:“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文獻通考·經籍五》:“詩發乎情者也,而情之所發,其辭不能無過。”
(2).沒有超過。《史記·蘇秦列傳》:“夫挾彊 秦 之勢以內劫其主,罪無過此者。”《法苑珠林》卷七:“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無過婬欲。”《金史·樂志上》:“所以承天,無過乎質。天其祐之,惟精惟一。”
(3).不外乎,只不過。 唐 白居易 《白髮》詩:“不肯長如漆,無過總作絲。最憎明鏡里,黑白半頭時。” 元 無名氏 《馮玉蘭》第一折:“你把那行裝整頓,無過是一琴一鶴緊隨身。”《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 陳德甫 ﹞無過在解舖里上些帳目,管些收錢舉債的勾當。”
(4).猶不如,比不上。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勸農》:“俺天生的快手賊無過。衙舍里消消沒的睃,扛酒去前坡。”
知道
(1) 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
聞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管子》
(2) 認識道路
今得遣歸,既不知道,不能獨行,為我得一伴否?——晉· 乾寶《搜神記》
(3) 曉得,謂對事物有所了解、認識
知道了發生過的情況
常守
(1).謂固定職位。《後漢書·百官志一》:“ 明帝 初置度 遼 將軍,以衛南單于眾新降有二心者,後數有不安,遂為常守。” 宋 蘇軾 《擬進士對御試策》:“官有常守謂之職,施有先後謂之序。”
(2).日常的職掌。《隋書·經籍志二》:“ 靈 獻 之世,天下大亂,史官失其常守。博達之士,愍其廢絶,各記聞見,以備遺亡。”
(3).謂素常遵行。《隋書·房陵王勇傳》:“常守平生昆弟之意,不知何罪,失愛東宮。”《新唐書·刑法志》:“ 唐 之刑書有四,曰:律、令、格、式……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
屬命
猶言委身託命。 晉 張華 《樂歌·大豫舞歌》:“群生屬命,奄有庶邦。”
理則
(1).即邏輯。 孫中山 《建國方略·以作文為證》:“然則邏輯究為何物?當譯以何名而後妥……吾以為當譯之為‘理則’者也。” 孫中山 《建國方略·以作文為證》:“學者之對於理則之學,則大都如 陶淵明 之讀書,不求甚解而已。”
(2).原理法則。 郭沫若 《十批判書·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儘管是怎樣的個人主義者,一個人不能完全脫離國家社會而生存,故論到國家社會的理則時,便很容易流露其個人主義的本色。”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 莊子 認為……﹝道體﹞生出天地,生出帝王,生出一切的理則,連神、鬼都是從它生出來的。”
不變
(1)
常用於詩或古文,可以意味不變的恆常性或穩定性
爾不變,余亦不變
(2)
使…不發生不合心意的改變
現在的稅額不變
(3)
使 不再改變
使一切未解決的問題…十年不變,在此期間將共同努力尋求永久的和平解決的辦法
尼山
(1).即 尼丘 。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杭學游士聚散》:“ 尼山 枯無華,奄奄山鬼相揄揶。”參見“ 尼丘 ”。
(2).指 孔子 。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昔 尼山 奧旨,傳在經師。”《四庫全書總目·子部一·儒家類序》:“ 王通 教授 河 汾 ,始摹擬 尼山 ,遞相標榜,此亦世變之漸矣。” 清 曾國藩 《聖哲畫像記》:“而 宋 之賢者,以為可躋之 尼山 之次。”參見“ 尼丘 ”。
傳名
名聲遠揚,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兩敗俱傷
爭鬥的雙方都受到損失
倘若大人再要回護他三人,將來一定兩敗俱傷,於大人反為無益。——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行處
(1).隨處;到處。 唐 杜甫 《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元 湯式 《賞花時·戲賀友人新娶》套曲:“翠袖分香行處有,綵筆生花夢境熟。” 清 孫枝蔚 《雨》詩:“浮生憐物態,行處觸長吟。”
(2).走過的地方。 前蜀 韋莊 《嘆落花》詩:“ 西子 去時遺笑靨, 謝娥 行處落金鈿。”
洛蜀
指 洛 黨和 蜀 黨。為 宋哲宗 時 元祐 三黨中的兩黨(另 * 叫 朔 黨)。 明 葉襄 《感舊》詩:“ 洛 蜀 紛爭日,君王宵旰時。” 明 沉欽圻 《詠史》:“一堂爭 洛 蜀 ,四鎮角熊羆。”參見“ 洛黨 ”、“ 蜀黨 ”。
明道
(1032—1033) 宋仁宗年號
明道中。——宋· 王安石《傷仲永》
伊川
(1).古地名。指 伊水 所流經的 伊河 流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辛有 適 伊川 ,見被髮而祭於野者。” 杜預 註:“ 伊川 , 周 地。 伊 ,水也。” 楊伯峻 註:“ 伊川 , 伊河 所經之地,當今 河南省 嵩縣 及 伊川縣 境。”參見“ 伊水 ”。
(2). 宋 程頤 的別號。參見“ 伊川先生 ”。
心傳
(1) 禪宗指不立文字,不依經卷,以師徒心心相印傳授佛法
(2) 泛指世世代代相傳的學說
取義
猶言求義。謂就義而死。《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宋 文天祥 《自贊》:“ 孔 曰成仁, 孟 雲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