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淮濁汴爭強雄,龜山下閟支祁宮

蘇轍和子瞻泗州僧伽塔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轍的《和子瞻泗州僧伽塔》

全文:
清淮濁汴爭強雄,龜山下閟支祁宮
高秋水來無遠近,盪滅洲渚乘城墉。
千艘銜尾誰復惜,萬人雨泣哀將窮。
城中古塔高百尺,下有蛻骨黃金容。
蛟龍百怪不敢近,迴風倒浪歸無蹤。
越商胡賈豈知道,脫身獻寶酬元功。
至人已立萬物表,劫火僅置毛孔中。
區區淮汴亦何有,一挹可注滄溟東。
胡為尚與水族較,時出變怪驚愚聾。
於乎此意不可詰,仰觀飛栱凌晴空。

蘇轍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蘇轍清淮濁汴爭強雄,龜山下閟支祁宮書法作品欣賞
清淮濁汴爭強雄,龜山下閟支祁宮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清淮

酒名。 宋 梅堯臣 《依韻和正仲寄酒因戲之》:“上字黃封誰可識,偷傳 王 氏法應真。清淮始變醅猶薄,句水新來味更醇。”自註:“清淮酒,本 王九 傳法於 山陽 。”

爭強

亦作“爭彊”。爭為強者。《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吳 晉 爭彊。 晉 人擊之,大敗 吳 師。”《晉書·天文志下》:“ 慕容垂 、 翟遼 、 姚萇 、 苻登 、 慕容永 並阻兵爭強。” 宋 趙師俠 《踏莎行》詞:“多圖廣計要爭強,如何人力將天勝。” 明 劉基 《放歌行》:“龍蛇未分明,智力正爭強。”

龜山

(1).山名。在 山東省 泗水縣 東北。《詩·魯頌·閟宮》“奄有 龜 蒙 ” 唐 孔穎達 疏:“ 魯 境又同有 龜山 、 蒙山 ,遂包有極東之地。” 唐 李白 《紀南陵題五松山》詩:“ 龜山 蔽 魯國 ,有斧且無柯。”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 浙江 又北逕 山陰縣 西,西門外百餘步,有怪山……其形似龜,故亦有 龜山 之稱也, 越 起 靈臺 於山上。”

(2).山名。在 浙江省 。

(3).山名。在 四川省 。 宋 王象之 《輿地紀勝·涪州》:“ 龜山 在 黔江 東岸之山,今州治據一小山,其形如龜。”

(4).山名。在 福建省 將樂縣 東北。《大明一統志·延平府》:“ 龜山 在 將樂縣 北三里,山形如龜, 宋 楊時 歸休於此,因號 龜山 。”

(5).山名。在 湖北省 武漢市 漢陽城 東北, 長江 之濱,與 武昌 之 蛇山 隔 江 相望。又稱 魯山 、 大別山 。

(6).山名。在 江蘇省 盱眙縣 。相傳 禹 治 淮 ,獲水神 無支祁 ,鎮之 龜山 之下,即此。參閱《大平寰宇記·臨淮縣》。

(7).山名。在 江蘇省 蘇州市 鄧尉山 北。

支祁

亦作“ 支祈 ”。1.水神名。即 無支祁 。 唐 李公佐 《古岳瀆經》:“﹝ 夏禹 ﹞乃獲 淮 渦 水神,名 無支祁 ,善應對言語,辨 江 淮 之淺深,原隰之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踰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倐忽,聞視不可久……頸鏁大索,鼻穿金鈴,徙 淮陰 之 龜山 之足下,俾 淮水 永安流注海也。”

(2).相傳今 江蘇省 盱眙 縣東北 下奄山寺 後的 支祁井 即 夏禹 鎖 支祁 處。見《清一統志·泗州直隸州·山川》。 宋 蘇軾 《濠州七絕·塗山》:“川鎖 支祁 水尚渾,地理 汪罔 骨應存。” 明 陳子龍 《昆明池治水戰歌》:“ 支祈 尺郭 移下瀨,威名遣作天南雷。” 清 黃遵憲 《和周朗山見贈作》:“號召百族相聚謀,鐵鎖重使 支祁 囚。”

蘇轍名句,和子瞻泗州僧伽塔名句

詩詞推薦

清淮濁汴爭強雄,龜山下閟支祁宮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