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真德秀的《題全氏三桂堂》
全文:
唐人重科甲,擬以折桂榮。
一登群仙籍,不羨千佛經。
終全歲寒姿,乃比秋香清。
咄彼牛李輩,伊優至公卿。
迨今齒其人,名字猶臊腥。
卓哉劉戶曹,直氣霜稜稜。
一朝脫淡墨,千古揚芬馨。
雞峰有名家,奕葉彯儒纓。
庭中三嘉樹,屹立長寧寧。
西風正搖落,翠葆黃金英。
勁節松可友,孤芳梅謂兄。
丁寧命諸郎,我豈貪浮名。
愛此臭味同,故以書吾楹。
爾曹方茂學,志取宮袍青。
要須勉植立,毋但希騰凌。
己大外物小,道充人爵輕。
當如燕山竇,義方垂世評。
勿效東堂詵,射策矜虛聲。
懿哉君斯言,可折末俗醒。
刻詩堂之楣,室觀全氏興。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外物
(1).身外之物。多指利慾功名之類。《莊子·外物》:“外物不可必,故 龍逄 誅, 比干 戮, 箕子 狂, 惡來 死, 桀 紂 亡。” 南朝 梁 沉約 《述僧中食論》:“心神所以昏惑,由於外物擾之。擾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則勢利榮名,二則妖妍靡曼,三則甘旨肥濃。” 唐 高適 《同群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詩:“談空忘外物,持誡破諸邪。” 宋 曾鞏 《救災議》:“先王之於救災,髮膚尚無所愛,況外物乎!” 明 方孝孺 《贈林公輔序》:“彼或不知自身重而為外物所移奪者,自輕者也。”
(2).謂超脫於物慾之外。《莊子·大宗師》:“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 晉 葛洪 《抱朴子·明本》:“外物棄志,滌盪機變,忘富逸貴,杜遏勸沮,不恤乎窮,不榮乎達,不戚乎毀,不悅乎譽,道家之業也。”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詩:“勞生愧 嚴 鄭 ,外物慕 張 邴 。”
(3).指外界的人或事物。《南史·齊豫章文獻王嶷傳》:“訊訪東宮玄圃,乃有栢屋,制甚古拙,臣乃欲壞取以奉太子,非但失之於前,且補接既多,不可見移,亦恐外物或為異論,不審可有垂許送東府齋理不?”《梁書·陶弘景傳》:“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閲為務。” 唐 元稹 《贈樂天》詩:“不是眼前無外物,不關心事不經心。” 宋 陸游 《感懷》詩:“一窗修燈下,超然傲 羲 軒 。外物自變遷,內景常默存。”
人爵
爵祿,指人所授予的爵位。《孟子·告子上》:“ 孟子 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脩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脩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 趙岐 註:“天爵以德,人爵以祿。”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二子嘗得富貴於其身,終不以人爵嬰心。”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七:“蓋人能得龍之一體者,皆貴窮人爵。”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某太守》:“八字入格,自是二品貴人,所可惜者,官品高而人品低,人爵進而天爵退耳。”
真德秀名句,題全氏三桂堂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