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四十七·天可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天可度,堯舜羲和璿璣示其端。

地可量,豎亥盧敖亦略涉其邊。

曰惟人心不可防,然而人心亦不出乎誠偽間。

眸子不能掩其惡人焉。

廋哉孟子言,誠則明而偽則暗,明乃公而偽乃奸。

但愁已之誠不至因明有蔽,奚慮他之偽日滋為奸以乾。

詩詞問答

問:《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四十七·天可度(惡詐人也)》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四十四

2. 惡詐人也

參考注釋

堯舜

(1) 堯和舜。據說都是上古的賢明君主

(2) 泛指聖人

羲和

(1). 羲氏 和 和氏 的並稱。傳說 堯 曾命 羲仲 、 羲叔 、 和仲 、 和叔 兩對兄弟分駐四方,以觀天象,並制曆法。《書·堯典》:“乃命 羲 和 ,欽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2).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駕御日車的神。《楚辭·離騷》:“吾令 羲和 弭節兮,望 崦嵫 而勿迫。” 王逸 註:“ 羲和 ,日御也。”《初學記》卷一引《淮南子·天文訓》:“爰止 羲和 ,爰息六螭,是謂懸車。”原註:“日乘車,駕以六龍, 羲和 御之。”

(3).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太陽的母親。《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 甘水 之間,有 羲和之國 。有女子名曰 羲和 ,方浴日於 甘淵 。 羲和 者, 帝俊 之妻,生十日。”

(4).代指太陽。《後漢書·崔駰傳》:“氛霓鬱以橫厲兮,羲和忽以潛暉。” 李賢 註:“羲和,日也。” 晉 葛洪 《抱朴子·任命》:“晝競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餘耀。”

(5). 王莽 時主掌全國財賦的官吏。《漢書·王莽傳中》:“更名大司農曰羲和,後更為納言。”《後漢書·魯恭傳》:“祖父 匡 , 王莽 時為羲和,有權數,號曰智囊。”

豎亥

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淮南子·墬形訓》:“使 豎亥 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高誘 註:“ 太章 、 豎亥 ,善行人,皆 禹 臣也。”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賦》:“ 豎亥 健步,尋源於三島。” 清 龔自珍 《送徐鐵孫序》:“大海際南斗, 豎亥 不可復步。”

人心

(1) 指人的感情、願望等

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2) 良心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然而

從另一方面來說——表示轉折關係

樂曲終止了,然而無人離席

然而汝亦不在人間。——清· 袁枚《祭妹文》

出乎

出於,超出。 魯迅 《吶喊·端午節》:“ 方太太 見他強橫到出乎情理之外了,也暫時開不得口。” 茅盾 《子夜》二:“於是大家會意似的一陣轟笑,挽回了那個出乎意料之外的僵局。” 柳青 《狠透鐵》:“革命形勢發展的迅速出乎一切人的預料。”

誠偽

真誠與虛偽。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觀器械之良窳,察俗化之誠偽。” 清 唐甄 《潛書·受任》:“君子之始得君也,觀其聰明,觀其用舍,觀其誠偽,觀其度量。” 清 傅維鱗 《明書·亂賊傳二·滿四》:“賊雖降,誠偽叵測。”

眸子

同“眸”。本指瞳人,泛指眼睛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

惡人

(1) 品質惡劣的人

惡人先告狀

(2) 相貌醜陋的人

孟子

(1). 春秋 時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稱呼。如 宋國 子 姓,其長女嫁給他國的多稱“孟子”。《左傳·隱公元年》:“ 惠公 元妃 孟子 。” 杜預 註:“ 子 , 宋 姓。” 孔穎達 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孟、伯俱長也……婦人以字配姓,故稱 孟子 。”又諱言同姓通婚,亦稱與國君同姓的夫人為“孟子”。《左傳·哀公十二年》:“夏五月, 昭 夫人 孟子 卒。 昭公 娶於 吳 ,故不書姓。” 杜預 註:“諱娶同姓,故謂之 孟子 ,若 宋 女。” 楊伯峻 註:“國君夫人必繫以母家之姓……此 昭公 夫人若稱‘ 吳姬 ’或‘ 孟姬 ’,顯然違‘同姓不婚’之禮,故改稱‘ 吳孟子 ’。”

(2). 戰國 時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軻 ,字 子輿 。其言行被編為《孟子》一書。

乃公

(1).傲慢的自稱語。猶今言你老子。《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淮南王 乃謂侍者曰:‘誰謂乃公勇者?吾安能勇?’”《漢書·高帝紀》:“豎儒幾敗乃公事!”

(2).你的父親。 清 金農 《盧郡掾官齋銷夏即事有贈》詩之二:“濟源水味恨難同,茶事殷勤羨乃公。”

迺公:對人自稱的傲慢語。《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高帝 駡之曰:‘迺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漢書·張良傳》:“ 漢王 輟食吐哺,駡曰:‘豎儒,幾敗迺公事!’令趣銷印。”

不至

(1).不到。《禮記·坊記》:“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2).不必。 漢 桓寬 《鹽鐵論·憂邊》:“夫治亂之端,在於本末而已,不至勞其心而道可得也。”《漢書·儒林傳·申公》:“為治者不至多言,顧力行如何耳。”

(3).不至於,表示不會出現某種結果。《二刻拍案驚奇》卷九:“ 鳳生 終是留心,不至大醉。” 茅盾 《子夜》五:“兄弟本來以為 周仲偉 和 陳君宜 兩位是買辦出身,手面總不至十分小,所以存心拉攏。”

因明

亦稱“因明論”。古代 印度 五明之一。音譯為醯都費陀,意譯為因明。“因”指原因、根據、理由;“明”義為學術。因明即關於邏輯推理的學說,隨佛教傳入 中國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案達羅國》:“昔佛世尊善權導物,以慈悲心,説因明論,綜括妙理,深究微言。 如來 寂滅,大義泯絶。今者, 陳那菩薩 福智悠遠,深達聖旨,因明之論重弘茲日。”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我生天上,久遠超出因明,內外五明,神明第一。” 章炳麟 《無神論》:“然則神造萬物,亦必被造於他,他又被造於他,此因明所謂‘犯無窮過’者。”

詩詞推薦

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四十七·天可原文_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四十七·天可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