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軾的《池上二首》
全文:
小池新鑿會天雨,一部鼓吹從何來。
有蟾正碧亂草色,時泅出沒東南隈。
井幹跳梁亦足樂,洞庭魚龍何有哉。
能歌德聲莫入月,清池與爾俱忘回。
不作太白夢日邊,還同樂天賦池上。
池上新年有荷葉,細雨魚兒噞輕浪。
男兒學易不應舉,幽人一友吾得尚。
此池便可當長江,欲榜茅齋來蕩漾。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井幹
亦作「 井榦 」。 1.井上圍欄。《莊子·秋水》:「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 成玄英 疏:「乾,井欄也。」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權智》:「歲久,井榦摧敗。」 明 何景明 《七述》:「上通中霤,下旋井幹。」
(2).指構木所成的高架。 南朝 宋 鮑照 《蕪城賦》:「版築雉堞之殷,井幹烽櫓之勤。」 祝廉先 《<文選>六臣注訂譌》:「凡營造樓台,必築累萬木,轉相交入,如井幹。」
(3).見「 井幹樓 」。
(4).泛指樓台。《文選·謝朓<同謝諮議詠銅雀台>詩》:「繐帷飄井幹,罇酒若平生。」 李善 註:「井幹,臺之通稱。」 唐 上官儀 《故北平公輓歌》:「寂寂琴臺晚,秋陰入井幹。」 明 何景明 《銅雀妓》詩:「井幹日已摧,繐帷寧復施。」
跳梁
見「 跳踉 」。
洞庭
(1).廣闊的庭院。《莊子·天運》:「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間,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爾乃御文軒,臨洞庭。」 宋 蘇軾 《坤成節集英殿教坊詞·教坊致語》:「洞庭九奏,始識《鹹池》之音;靈岳三呼,共獻後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韓非子·初見秦》:「 秦 與 荊 人戰,大破 荊 ,襲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韓愈 《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洞庭 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莪州公詩》:「 洞庭 春水添新漲,好看雙飛返故林。」參見「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別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指 包山 而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劉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東,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謂 洞庭 。」參見「 太湖 」。
(4).山名。在 江蘇省 太湖 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後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 包山 。
魚龍
(1).魚和龍。泛指鱗介水族。《周禮·地官·大司徒》「鱗物」 漢 鄭玄 註:「魚龍之屬。」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草木之遇陽春,魚龍之逢風雨。」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四:「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明 李贄 《環陽樓晚眺得碁字》詩:「水底魚龍醒,花間鳥鵲飢。」 清 吳偉業 《黃河》詩:「白浪日崔嵬,魚龍亦壯哉。」
(2).指古代百戲雜耍中能變化為魚和龍的猞猁模型。亦為該項百戲雜耍名。《漢書·西域傳贊》:「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牴之戲以觀視之。」 顏師古 註:「魚龍者,為舍利之獸,先戲於庭極,畢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潄水,作霧障日,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燿日光。」 唐 楊炯 《奉和上元酺宴應詔》:「百戲騁魚龍,千門壯宮殿。」 宋 蘇軾 《次韻答錢穆父作詩見及》:「魚龍絶伎來千里,斑白遺民數四朝。」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還得經過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轎的鋪子,有白面無常鬼、藍面閻羅王、魚龍、轎子、金童玉女。」
(3).古爬行動物名。外形像魚,生於海洋。四肢槳狀,適於游泳。眼大。嘴長,牙齒尖銳,肉食。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金*瓶*梅》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蘇軾名句,池上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