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楊維楨的《奉使歌,美答理麻氏也》
全文:
皇帝五年秋,皇華遣使行九州。
皇明明見萬里外,猶恐陰噎生蜉蝣。
奉使代天明,四目達九幽。
假天喜怒私恩仇,欺皇明,是非一逆海倒流。
其中答理子,西邊托週遊。
西邊有鳥其名為休留,復有老狐九尾而九頭,扇妖作怪呼匹儔。
朘我赤子血,上敝十二旒。
力大泰山不可拔,答理子,一觸泰山折之如不周。
嗚呼漢有張綱,衛有吏酋,元有答理,足追前猷。
太史筆,不貶褒,我作歌詩繼春秋。
參考注釋
皇明
皇帝的聖明。封建時代臣下對皇帝的諛辭。 漢 班固 《西都賦》:“天人合應,以發皇明。”《南齊書·陸澄傳》:“ 澄 謏聞膚見,貽撓後昆,上掩皇明,下籠朝識。” 唐 杜甫 《能畫》詩:“政化平如水,皇明斷若神。” 宋 黃庭堅 《和答魏道輔寄懷》之四:“皇明燭九幽,湔祓用神兵。”
明見萬里
形容對遠方或外面的情況了解得十分清楚,識見非常高明。《後漢書·竇融傳》:“璽書既至, 河西 鹹驚,以為天子明見萬里之外。” 清 李漁 《比目魚·征利》:“真可謂明見萬里,智察秋毫。”《好逑傳》第十三回:“老先生台論,可謂明見萬里。”
蜉蝣
亦作“ 蜉蝤 ”。1.蟲名。幼蟲生活在水中,成蟲褐綠色,有四翅,生存期極短。《詩·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毛 傳:“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漢書·王褒傳》:“蟋蟀俟秋唫,蜉蝤出以陰。” 顏師古 註:“蝤音由,字亦作蝣。” 晉 郭璞 《遊仙詩》:“借問蜉蝣輩,寧知龜鶴年。” 柯靈 《香雪海·給人物以生命》:“否則只好朝生而暮死,與蜉蝣同壽。”
(2).比喻微小的生命。 明 許自昌 《水滸記·聚義》:“雲天誼,詎可量,匡救蜉蝣離虎狼,復垂憐閫內荊釵,使夫妻團圓無恙。”
(3).比喻淺薄狂妄的人或文辭。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今人未窺 韓 柳 門戶,而先掃 六朝 ;未得 李 杜 皮毛,而已輕 溫 李 :何蜉蝣之多也。” 何啟 胡禮垣 《曾論書後》:“此而羣喙猶未息也,吾請質諸聖訓以掃俗學之蜉蝣,稽諸聖言以靖偽儒之簧鼓。”
(4).猶浮蟻。浮於酒面上的泡沫。 五代 譚用之 《貽費道人》詩:“碧玉蜉蝣迎客酒,黃金轂轆釣魚車。”
楊維楨名句,奉使歌,美答理麻氏也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般涉調】哨遍_嗓淡行院暖
高安道〔元代〕嗓淡行院暖日和風清晝,茶餘飯飽齋時候。自漢抱官囚,被名韁牽挽無休。尋故友,出來的衣冠濟楚,像兒端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