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流謙的《挽安岳李令》
全文:
司馬家兒何等兒,家居令人撞壞之。
長嘯羯奴一繩縻,校三十里嗟已遲。
新亭收涕僅自支,下者朽棟當積危。
君看黃髮掩面時,此殆天意非人為。
一時埃壒埋精奇,褐衣懷珍去而違。
老樵攜畚動岳只,委體氈廬玉投泥。
向來捫虱氣吐霓,元子眼無金篦。
縱狼山林血黔黎,慘澹萬古關河悲。
先生異代論盛衰,使當若時未可知。
指揮王謝驅群雞,狂童豈勞折箠笞。
中興天子周宣齊,炳燿常武烝民詩。
囊封未報九地歸,恨無偉烈光鍾彝。
我思若人涕沾衣,太阿不如兩錢錐。
魚復陣石存遺基,故智猶為豎子窺。
斯文未泯神所持,復有英雄發噓欷。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囊封
封事。 宋 王庭珪 《送胡邦衡之新州貶所》詩:“囊封初上九重關,是日清都虎豹閒。”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洪君疇》:“次月囊封言古今為天下患者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明史·文苑傳一·徐一夔》:“往 宋 極重史事……侍從之直前啟事,中外之囊封匭奏,下至錢穀、甲兵、獄訟、造作,凡有關政體者,無不隨日以録。”參見“ 封事 ”。參閱 宋 戴埴 《鼠璞·封章》。
九地
(1).指各種隱秘難測的地形。《孫子·形》:“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梅堯臣 註:“九地,言深不可知。” 郭化若 註:“九地,各種地形,也含有極其深秘的意思在內……九,泛指多數。”
(2).指地的最深處。 南朝 梁 江淹 《遂古篇》:“九地之下,如有天兮。” 宋 文天祥 《呈小村》詩:“雷潛九地聲元在,月暗千山魄再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龍飛相公》:“但深在九地,安望重睹天日乎!”
(3).猶九泉。指地下。《晉書·胡奮傳》:“ 奮 唯有一子,為 南陽王 友,早亡。及聞女為貴人,哭曰:‘老奴不死,唯有二兒,男入九地之下,女上九天之上。’” 清 湯右曾 《荊州》詩:“ 龍陂橋 外坡陀血,誰洗忠臣九地魂。”
(4).用兵的九種地勢。 唐 司空圖 《王公河中生祠碑》:“於兵法之中,亦葉道家之理。雖戰同九地,或於危地爭先。” 元 羅貫中 《風雲會》第三折:“作戰先將九地量,決戰須將五間防。” 清 顧炎武 《井陘》:“頗憶三分國,曾觀九地形。”
(5).指根據地質、地形而分的九種土地。 漢 揚雄 《太玄·太玄數》:“九地:一為沙泥,二為澤池,三為沚崖,四為下田,五為中田,六為上田,七為下山,八為中山,九為上山。”
(6).猶言遍地,大地。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胡云翼 註:“九地,九州之地,即‘遍地’的意思。” 明 劉基 《題李太白觀瀑圖》詩:“遙望瀑布水,自天垂白虹。大聲回九地,浮光散虛空。”
(7).陰陽家謂歷數有九地之數。參見“ 九天 ”。
(8).佛教語。謂眾生輪迴之三界。凡欲界一地,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論》:“等是人也,背轍失路,蹭蹬長往,而永沒九地,可不悲乎!” 唐 盧照鄰 《五悲·悲人生》:“三界九地,往返周旋。”《敦煌變文集·歡喜國王緣》:“和尚於是與夫人説三界九地人所生之處,壽命無限等事。”
偉烈
(1).偉大的功業。 明 歸有光 《與王子敬書》:“平生足跡不及天下,又不得當世奇功偉烈,書之增嘆耳。” 清 侯方域 《定鼎説》:“今日倘思扼天維,衍地脈,創艱食之弊,策定民之本,登聖歷乎天階,章國祚之有秩,盍求所以紹揚偉烈焉。” 梁啓超 《新民說·論自尊》:“其後此之建豐功,揚偉烈,留最高之名譽於歷史上,皆自不肯自賊自暴之一念。” 魯迅 《書信集·致胡適》:“友人 李庸倩 君為彼書出主,亦久慕先生偉烈,並渴欲一瞻丰采。”
(2).顯赫,盛大。 明 吳承恩 《賀周蘭墩陞都督障詞》:“平生文武雙奇絶,此去功名真偉烈。”
(3).威武。 明 沉鯨 《雙珠記·風鑒通神》:“儀容真偉烈,雙瞬光飛電,更堪欽虎頭燕頷胥全。”
鍾彝
指青銅禮器。 唐 司空圖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諸子等庭列鍾彝,笥傳組綬,靡忘承家之訓,方滋視履之祥。”
指青銅禮器。彝,彝器。 清 龔自珍 《說印》:“或曰:是小物也,不勝録;或曰:即録,録附鐘彝之末簡。”
李流謙名句,挽安岳李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