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盧仝的《贈金鵝山人沈師魯》
全文:
金鵝山中客,來到揚州市。
買藥床頭一破顏,撇然便有上天意。
日月高掛玄關深,金膏切淬肌骨異。
人皆食谷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
浩浩流珠走百關,綿若存有深致。
種玉不耕山外非內粹。
鑿儒關決文泉彰,風雅因君不復墜。
光不外照刃不磨,迴避人間惡富貴。
三日四日五六日,盤礴化元搜萬類。
晝飲興酣陶天和,夜話造微□精魅。
示我插血不死方,賞我風格不肥膩。
肉眼不識天上書,小儒安敢窺奧秘。
崑崙路隔西北天,三山後浮不著地。
君到頭來憶我時,金簡為吾鐫一字。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食谷
(1).享受俸祿。《韓非子·說疑》:“有萃辱之名,則不樂食穀之利。”
(2).吃糧食。《國語·晉語八》:“故食穀者,晝選男德以象穀明,宵靜女德以伏蠱慝。”《孔子家語·執轡》:“食穀者智慧而巧。”《紅樓夢》第四五回:“古人説,‘食穀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養精神氣血,也不是好事。”
五味
泛指各種味道(五味即甜、酸、苦、辣、鹹)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陰陽
(1)
(2) 古代哲學概念。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把矛盾運動中的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範疇,並以雙方變化的原理來說明物質世界的運動
陰陽易位。——《楚辭·屈原·涉江》
(3) 日月運轉之學
陰陽曆算。——《後漢書·張衡傳》
研核陰陽。
(4) 天氣的變化
陰陽之變。——《呂氏春秋·察今》
盧仝名句,贈金鵝山人沈師魯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