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題姚文瀚仿清明上河圖用舊題沈德潛所進張擇端清明易簡圖韻》
全文:
不為易簡為難繁,清明圖創張擇端。
舜舉標名曰易簡,羲經獨辟精微關。
藝林作者不勝數,誰能直造閻吳班。
寸馬豆人各曲肖,其間仍有城市攢。
斯更閻吳所未逮,奇蹟迨今六百年。
爾時強鄰接疆域,燕趙一帶甘虛擲。
曾無宵旰謀奠安,還求掊克肆噬螫。
君臣恣樂賞韶春,可憐華袞被鬼蜮。
誰知鐵騎渡河過,艮岳崔巍沒荊棘。
或現或隱互流傳,丁甲呵護終難匿。
詩人奏進石渠內,展觀結搆真純粹。
因教畫苑畢仿摹,如從花譜掄姚魏。
攜來行笥便披閱,二月東巡近瞻泰。
比張縮小益見能,即景佳節逢清明。
卻惜歸愚此莫悉,獨剪吟檠敲興逸。
參考注釋
宵旰
〈方〉∶宵衣旰食,即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飯歇息
宵旰憂虞軫。——唐· 杜甫《秋日夔府詠懷一百韻》
奠安
安定。 宋 陳師道 《後山談叢》卷一:“一則奠安人心,二則張軍勢以疑敵謀。” 元 鄭光祖 《伊尹耕莘》第三折:“望賢士運神機,施妙策,指顧三軍,保乾坤奠安,解生民塗炭。” 郭孝成 《廣東光復記》:“就職以來,夙夜競競,務求 粵 省奠安,商民無擾。”
掊克
亦作“ 掊剋 ”。亦作“ 掊刻 ”。聚斂;搜括。亦指搜括民財之人。一說,自大而好勝人。《詩·大雅·盪》:“曾是彊御,曾是掊克。” 毛 傳:“掊克,自伐而好勝人也。” 朱熹 集傳:“掊克,聚斂之臣也。”《漢書·敘傳下》:“曾是強圉,掊克為雄,報虐以威,殃亦凶終。” 晉 葛洪 《<抱朴子>外篇自序》:“愡恫官府之閒,以窺掊尅之益,內以夸妻妾,外以釣名位。” 唐 白居易 《論刑法之弊》:“掊刻之心,無文之弊,不生於刀筆之下矣。”《新唐書·韓滉傳》:“ 德宗 立,惡 滉 掊刻,徙太常卿。” 宋 王安石 《兼併》詩:“俗吏不知方,掊克乃為材。”《元典章·兵部一·軍官》:“似此掊尅非止一端,漸將軍戶侵損。”《明史·彭時傳》:“光祿寺採辦,各城門抽分,掊剋不堪。” 章炳麟 《訄書·消極》:“近歲掊克之盡,賂鬻之彰,誃館之侈,蚩賤所發憤也。”
噬螫
(1).咬齧螫刺。《北齊書·陸法和傳》:“山中毒蟲猛獸, 法和 授其禁戒,不復噬螫。”
(2).指咬齧螫刺之物。《於陵子·畏人》:“嘻乎,夫噬螫蟄於賓俎,血肉胎於晏笑。”
(3).比喻毒害。《舊唐書·酷吏傳下·吉溫》:“ 溫 則售身權貴,噬螫衣冠。”
乾隆名句,題姚文瀚仿清明上河圖用舊題沈德潛所進張擇端清明易簡圖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