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宋之瑞的《洪陽洞》
全文:
天台自是神仙窟,常恨平生游未足。
朅來訪古得洪陽,不憚攀躋冒炎酷。
當年事往雖渺茫,至今峭壁摩空蒼。
豁從洞口見穿穴,始信靈跡由天藏。
細泉滴乳散瓔珞,亂石排衙互拿攫。
上施床幾看燒丹,旁布塍畦閒種藥。
虛舟聊具仍馭風,靈源暗與江流通。
欲攜束縕恣幽討,卻疑深處藏蛟龍。
惜哉此境真奇絕,地偏往往成湮沒。
僅存野廟傍山阿,儻非好事誰留轍。
吾衰重到定無期,肯辭繭足陵丹梯。
共言荊榛無路入,徒羨翠羽穿林飛。
安知咫尺蓬萊隔,邂逅仙人還不識。
謾書所歷記吾曹,歸向天台詫泉石。
參考注釋
穿穴
(1).穿越;通過。 唐 陸龜蒙 《甫里先生傳》:“少攻謌詩,欲與造物者爭柄,遇事輙變化,不一其體裁。始則凌轢波濤,穿穴險固,囚鎖惟異,破碎陣敵,卒造平澹而後已。” 清 劉大櫆 《<葉書山時文>序》:“然其穿穴險隘,繪摹情狀,雖昔之專篤純一,老其材於斯者,或無以過焉。”
(2).猶鑽研。 清 黃宗羲 《閻公神道碑銘》:“公禮 姚承庵 以為大師,其説時與 朱文公 相出入。學者始知穿穴經旨,以求自得。” 清 王晫 《今世說·德行》:“讀書穿穴經傳,落筆為詩歌古文,袞袞不能自休。”
(3).猶穿鑿。牽強附會的意思。 宋 朱熹 《答呂子約書》:“讀書窮理,須認正意,切忌如此緣文生義。附會穿穴,只好做時文,不是講學也。” 清 何焯 《義門讀書記·杜集五》:“凡 老杜 之詩,雖有為而發者為多,然亦不必每首穿穴太過。”
靈跡
亦作“ 靈跡 ”。亦作“ 靈蹟 ”。1.指帝王的德政。 南朝 梁 江淹 《蕭上銅鐘芝草眾瑞表》:“臣以祥緯雜沓,星燭波運。斯乃靈跡深覃,睿衷夐感。理應寫順,祗無涵祕。”
(2).神明的功績。 北周 庾信 《周祀方澤歌·昭夏》:“敢以敬恭,陳之玉帛。德包含養,功藏靈跡。”
(3).神靈的遺蹟;聖賢的事跡。 唐 李白 《古風》之四三:“ 瑤水 聞遺歌,玉杯竟空言。靈跡成蔓草,徒悲千載魂。” 清 侯方域 《新遷顏魯公碑記》:“而際世不辰,靈蹟多淹。”
(4).引申為奇蹟。 沙汀 《記賀龍》二七:“ 賀龍 同志回到屋裡,依舊帶著那種因為感到誇耀而來的愉快,而且仿佛談說一種靈跡。”
(5).神明顯靈的事跡。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述異·武員唐突河神》:“噫!宇宙間靈跡照然者,莫如河神。彼武人粗鹵,不知敬畏,幸而未降之罰,乃著異於俄頃之間,以示薄懲,神顧可慢乎哉?”
(6).謂墨寶。 明 高啟 《題黃大痴天池石壁圖》詩:“奈何靈蹟久閟藏,荒竹滿野啼猩猩。”
見“ 靈跡 ”。
天藏
(1).天然之府藏。指鹽。《魏書·食貨志》:“鹽池天藏,資育羣生。” 明 楊慎 《藝林伐山·天藏》:“ 北魏 元雍 奏云:‘鹽池,天藏也。’ 宋 人四六‘私鹽私茶’以‘天藏月團’為對,本此。”
(2).謂皇家之府藏。《南齊書·張敬兒傳》:“謂其大收宮女,劫奪天藏。”
(3).佛教菩薩名。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廣知》:“近佛畫中有天藏菩薩、地藏菩薩。”
(4).指人的軀體。 宋 范成大 《問天醫賦》:“起死回骸,斡旋天藏。”
宋之瑞名句,洪陽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