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波若悟同中異,一指何妨半與全

乾隆泛月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泛月》

全文:
漸上東岡素彩鮮,晚涼試泛木蘭船。
那忘前歲曾游景,卻喜今秋初度圓。
赤壁移來紫塞外,銀河朗到白榆邊。
印波若悟同中異,一指何妨半與全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波若

梵語的音譯。佛教謂離一切分別執著的大智慧。也稱“般若”。《南齊書·顧歡傳論》:“道家之教,執一虛無,得性亡情,凝神勿擾;今則波若無照,萬法皆空,豈有道之可名,寧餘一之可得?” 唐 李嶠 《上應天神龍皇帝冊文》:“自非冥符幽贊,睿感潛通,何以承波若之護持,享高明之福助。”

一指

(1).一個指頭。《孟子·告子上》:“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後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翁聞,笑而下樓,以一指提之而上,視器如一升許,而二人飲之終日不盡。” 宋 蘇轍 《御風辭》:“子輕如鴻毛,彼將以為千石之鐘;子細如一指,彼將以為十仞之墉。”

(2).一次指點,或一下指向。 漢 王充 《論衡·程材》:“直言一指,觸諱犯忌。”《晉書·苻生載記》:“先帝神矛一指,望旗冰解。”《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上》:“天戈一指士爭奮,鼠竄狼奔返 晉陽 。”《兒女英雄傳》第五回:“那店主人往外一指,説:‘那不是他們腳上的夥計們回來了?’”

(3).《莊子·齊物論》:“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此謂天下雖大,一指可以蔽之;萬物雖多,一馬可以理盡,故無是無非。後因以“一指”為齊是非得失之典實。 晉 潘岳 《秋興賦》:“聞至人之休風兮,齊天地於一指。” 晉 葛洪 《抱朴子·廣譬》:“若夫通精元一,合契造化,混盈虛以同條,齊得失於一指者,愛惡未始有所繫,窮通不足以滑和。”參見“ 一指馬 ”。

(4).一個宗旨。《荀子·王霸》:“君者,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

何妨

(1) 為什麼不

何妨一試

(2)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妨

你何妨試一試

乾隆名句,泛月名句

詩詞推薦

印波若悟同中異,一指何妨半與全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