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王士禎的《復雨》
全文:
花枝濛濛日將暮,颯颯涼飆起庭樹。
雨腳射地晝陰晦,急溜鳴檐不知數。
連年左輔嗟大無,有蜚多麋仍屢書。
良民重累背鄉縣,奸民攻剽成萑苻。
天南干戈未寧息,男罷農耕女廢織。
長沙江中多戰船,祝融峰頭尚兵革。
羽書日日下山東,秸秷轉輸動千億。
苦竹黃楓猿晝啼,舟子征人少顏色。
掘冢鑄幣既不能,展轉呼天猶力穡。
今年稍稍宜雨暘,黍稷撲撲稻葉長。
長官鞭朴那敢避,努力公家輸酒漿。
參考注釋
良民
(1) 舊時指一般的平民(區別於賤民)
(2) 舊時指安分守己的善良百姓
重累
亦作“ 重絫 ”。沉重的累贅。 宋 蘇軾 《與蕭朝奉書》:“賤官重累,敢望矜恤。”《花月痕》第四六回:“席散後, 肇受 、 碧桃 各奉老母,就也出城,萬帆競掛,説是向 海門 而去,如許重累,竟一夕拔宅,奇不奇呢?”
亦作“ 重絫 ”。1.猶重迭。相同的東西層層相積。形容多。《漢書·郊祀志下》:“ 大 尤尊盛,至妻公主,爵位重絫,震動海內。” 顏師古 註:“絫,古累字。”《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三一:“餘七地獄,在無間上,重累而住。” 清 戴名世 《響雪亭記》:“每雨後,人立石樑上相語輒不得聞,重累扶棧上石梯,以次至亭上耳語。”
(2).指重複。《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先王建萬國,雖其詳未可得而究,然分疆劃界,各有土境,則非重累覊絆之體也。” 唐 韓愈 《答侯繼書》:“僕雖欲重累其辭,諒無居足下之意外者,故絶意不為。”
鄉縣
故鄉所在之縣。亦泛指家鄉。 唐 王維 《桃源行》:“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明 何景明 《送王宗哲少卿》詩:“平生共肝膽,何雲異鄉縣。” 清 顧炎武 《松江別張處士愨王處士煒暨諸友人》詩:“十載違鄉縣,三年旅舊都。” 清 惲敬 《上董蔗林中堂書》:“﹝ 敬 ﹞後令 富陽 ,為中堂鄉縣。”
奸民
(1) 亂法犯禁,損公利己的人
奸民多乘機。——《明史》
(2) 又
劾瑞庇奸民。
奸民久繫於獄。——清· 方苞《獄中雜記》
攻剽
侵擾劫奪。《史記·酷吏列傳》:“﹝ 義縱 ﹞為少年時,嘗與 張次公 俱攻剽為羣盜。” 宋 曾鞏 《齊州雜詩》序:“豪猾羣黨亦往往喜相攻剽賊殺。” 明 劉基 《夏夜台州城中作》詩:“傳聞逆黨尚攻剽,所過丘壠皆成童。”
萑苻
(1).澤名。《左傳·昭公二十年》:“ 鄭國 多盜,取人於 萑苻 之澤。” 杜預 註:“ 萑苻 ,澤名。於澤中劫人。”一說,凡叢生蘆葦之水澤皆可謂之萑苻之澤,見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後以稱盜賊出沒之處。 明 吳承恩 《贈邑侯湯濱喻公入覲障詞》:“盜息萑苻,淨掃鼪鼯之跡;訟清枳棘,坐消雀鼠之風。” 清 招廣濤 《募兵》詩:“不見萑苻中,流劫日縱橫。”
(2).指盜賊;草寇。《明史·李俊傳》:“屍骸枕籍,流亡日多,萑苻可慮。” 沉昌眉 《和弟》:“攫人無魑魅,御人無萑苻。” 郭沫若 《少年時代·黑貓》:“在宣布獨立以後,更由萑苻餘孽一變而為 豐 沛 功臣。”
(3).水楊的別名。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下:“水楊,蒲楊也,枝勁細紉,作矢用。或言萑苻,亦水楊也。”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水楊》。
王士禎名句,復雨名句
名句推薦
靜空有物即縈心,物象相忘趣轉深
申屠致遠《無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