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過河間郡城即事》
全文:
攬轡度武垣,民瘼隨時咨。
頹城既畢築,荒舍稍以治。
癸亥甲子間,此地薦被飢。
聞之往來人,災黎漸不支。
柴薪千里無,安得飽樹皮。
南顧增予戚,溝壑填相隨。
勤宣命大吏,分理督有司。
倉糧與庫帑,爾何吝惜為。
邇年運轉旋,有收天降慈。
歷覽愜予懷,老幼鹹熙熙。
町疃有蓋藏,雞犬無羸疲。
乃悟向所聞,人言或過之。
何以知其然,古樹仍喬枝。
所云無柴薪,誕也夫豈其。
設謂近所植,粗應不及圍。
以此例其餘,前事誠可疑。
雖然更有說,觀過仁可知。
救荒有常經,寧濫毋或遺。
萬一諱災傷,何以保吾師。
參考注釋
攬轡
亦作“擥轡”。1.挽住馬韁。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欲還絶無蹊,攬轡止踟躕。” 唐 張文琮 《蜀道難》詩:“攬轡獨長息,方知斯路難。” 宋 王安石 《自州追送朱氏女弟至皖口》詩:“攬轡上層岡,下臨百仞濠。”
(2).《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文帝 從 霸陵 上,欲西馳下峻阪, 袁盎 騎,並車擥轡,上曰:‘將軍怯邪?’ 盎 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聖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騁六騑,馳下峻山,如有馬驚車敗,陛下縱自輕,柰高廟、太后何?’上乃止。”按,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上》作“攬轡”。後用為諫止君王履險的典故。
(3).見“ 攬轡澄清 ”。
民瘼
民眾的疾苦。語本《詩·大雅·皇矣》:“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馬瑞辰 通釋:“《漢書》、《潛夫論》及《文選》注,並引作‘求民之瘼’。”《後漢書·循吏傳序》:“廣求民瘼,觀納風謡。” 唐 孫樵 《武皇遺劍錄》:“民瘼其瘳,國用有加。” 宋 李綱 《與秦相公書》之十二:“入境之初,詢問民瘼。耆老皆雲,累年以來,既盜賊之所蹂踐,又科需之所搔擾。” 明 方孝孺 《書學齋佔畢後》:“此非躬歷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 清 龔自珍 《水調歌頭·竹嶼病起賦一詞送別》詞:“帝念東南民瘼,一髮牽之頭動,親問六州鹺。”
隨時
(1) 不論何時
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去問他
(2) 指順應時勢
隨時以行
乾隆名句,過河間郡城即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