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清遠的《偈頌一一二首·其五十八》
全文:
龍門若為作端午,打動眾人塗毒鼓。
髑髏破後遣誰聞,鑒覺盡時敢言普。
是謂南山鱉鼻蛇,好個大雄白額虎。
可憐開眼覓眼人,嚇日光中尋入路。
參考注釋
龍門
楚國都城郢城(現在在湖北省江陵縣西北)的東門
為作
(1).造作;做作。 漢 王符 《潛夫論·賢難》:“豕俛仰嚘咿,為作容聲,司原愈益珍之。” 唐 柳宗元 《辯<列子>》:“其文辭類《莊子》,而尤質厚,少為作。” 元 無名氏 《替殺妻》第三折:“那婆娘打扮來便似女猱,全不似好人家苗條,上墳處説不盡喬為作。”
(2).猶作為;行為。 唐 李翱 《去佛齋論》:“使佛生於中國,則其為作也必異於是。”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風俗習慣道德宗教趣味好尚言語暨其他為作,俱欲去上下賢不肖之間,以大歸乎無差別。”
端午
(1).農曆五月初五日。我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亦以紀念相傳於是日自沉 汩羅江 的古代愛國詩人 屈原 ,有裹粽子及賽龍舟等風俗。《初學記》卷四引 晉 周處 《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五花絲粽》:“ 屈原 五月五日投 汨羅水 , 楚 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並帶棟葉五色絲,皆 汨羅 遺風也。”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清 趙翼 《陔餘叢考·端午》:“古時端午亦用五月內第一午日,《後漢書·郎顗傳》以五月丙午遣太尉,又《論衡》曰,‘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時鑄陽燧’,是午節宜用午日或丙日,後世專用五日,亦誤。按《周官·壺涿氏》‘午貫象齒’ 鄭 註:‘午故書為五’,然則午五本通用……後世以五月五日為午節,蓋午五相通之誤。”
(2).泛指農曆每月初五日。 宋 洪邁 《容齋隨筆·八月端午》:“ 唐玄宗 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為千秋節。 張説 《上大衍曆序》云:‘謹以 開元 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獻之。’《唐類表》有 宋璟 《請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則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也。”
打動
(1) 使感動,使感受仁慈、憐憫或同情的感情
她的悲痛深深地打動了他們
(2) 使產生友好同情的感情(如憐憫、感謝、悔恨、體貼等)
為他的朋友們的忠誠所打動
眾人
(1) 大多數人
眾人都感到驚奇
(2) 大家
眾人竭力。——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3) 一般人,普通人
今之眾人。——唐· 韓愈《師說》
為眾人師。——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眾人待其身。——唐· 韓愈《原毀》
眾人皆以奢靡。——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泯然眾人。——宋· 王安石《傷仲永》
塗毒
毒害;蹂*躪。《紅樓夢》第七回:“我雖比他尊貴,但綾錦紗羅,也不過裹了我這枯株朽木……‘富貴’二字,真真把人塗毒!” 龔振黃 《青島潮》第十三章:“設或不成,則將來野心政治家,尤得肆其妄為,塗毒東亞人民。”
釋清遠名句,偈頌一一二首·其五十八名句
名句推薦
是明捐俗網,何獨在山林
寇埴《題瑩上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