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暇文臣偶賡和,一脈精神照今昔

乾隆江參千里江山歌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江參千里江山歌》

全文:
展卷古香霏坐席,懸知丹青定神跡。
摩挲東絹辨氏代,宣和御物光而澤。
歷歷江山領神韻,撫掌喜果遇莫𨒫。
漫稱千里猶頓置,直與造物同翕闢。
何奇不有美不具,放不覺闊收不窄。
意所欲赴筆已到,應接無暇心為役。
命物撫景屬餘事,坐游真令忘朝夕。
我聞椿公作畫繼,貫道本在上士格。
故宜瓣香拜太史,更愛顏筋字錐畫。
豪敚真鑒兩俱幻,何必御府便成隔。
幾暇文臣偶賡和,一脈精神照今昔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文臣

指文職官吏。《宋史·岳飛傳》:“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則天下太平矣。” 明 唐順之 《條陳海防經略事疏》:“文臣無下海者,則將領畏避潮險,不肯出洋。”

賡和

續用他人原韻或題意唱和。《新唐書·劉太真傳》:“ 德宗 以天下平, 貞元 四年九月,詔羣臣宴 曲江 ,自為詩,敕宰相擇文人賡和。” 明 李唐賓 《梧桐葉》第一折:“ 雲英 ,你是裙釵女流之輩,何故賡和他人詞章?豈不出醜。” 清 褚人穫 《堅瓠二集·僧妓相譏》:“ 蘇東坡 與僧 佛印 、妓 琴操 ,每相往來,飲酒賡和。”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二:“詩載 松壽堂 《大梁集》中,賡和者廿餘人。”

一脈

亦作“一脈”。1.河流或山脈的一支。 宋 惠洪 《同超然無塵飯柏林寺分題得栢字》:“勿輕一脈微,去漲萬頃澤。”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 太行 一脈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氣蹲。” 許地山 《換巢鸞鳳》:“ 和鸞 所住的屋子靠近山邊,屋後一脈流水,四圍都是竹林。”

(2).猶言一線,一縷。多用於連貫相承的事物。 元 張養浩 《秋日梨花》詩:“只知秋色千林老,爭信陽和一脈存。” 明 李贄 《與焦弱侯書》:“不知 孔子 教澤之遠,自然遍及三千七千,乃至萬萬世之同守斯文一脈者。” 清 萬玉卿 《瀟湘怨·撰誄》:“到今日呵,知他一脈情腸,兩下各千迴百折。”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一》:“去年 北京 戒嚴時亦嘗恢復殺頭,雖延國粹於一脈乎,而亦不可謂非天下奇事之三也。”

(3).親族、師弟、詩文等前後相承的一系。《二刻拍案驚奇》卷三:“﹝ 娃娘 ﹞亦且認是自家中表兄妹一脈,甜言軟語,更不羞澀。” 清 鄭燮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南門六家, 竹橫港 十八家, 下佃 一家,派雖遠,亦是一脈。” 清 阮元 《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後》:“是《四書》排偶之文,真乃上接 唐 、 宋 四六為一脈,為文之正統也。”

(4).中醫指一種脈象。《素問·陰陽別論》“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唐 王冰 註:“五陽謂五臟之陽氣也。五臟應時,各形一脈,一脈之內,包總五臟之陽,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陽也。”

精神

(1) 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為之。——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復舊。——《聊齋志異·促織》

(3) 指內容的實質所在;主要的意義

譯者沒有體會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飽滿

(5) 活躍;有生氣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撓之精神。——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犧牲精神。

今昔

現在和過去

不知今昔是何年

今昔對比

乾隆名句,江參千里江山歌名句

詩詞推薦

幾暇文臣偶賡和,一脈精神照今昔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