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朕御極十年蒙上天眷佑海宇乂安藏有餘積特下詔賜蠲丙寅年直省正賦以昭勤恤民隱之意非沽惠也因紀以詩》
全文:
維天作君師,繼序撫八埏。
國本云何培,端惟育黎元。
我朝戴帝貺,聲教訖海堧。
三聖丕顯承,垂裕我後昆。
小子實德涼,幸得蒙業安。
兵戈偃四方,熙和今百年。
水旱雖時有,恩膏曾未屯。
縱免填溝壑,豈乏嘆饑寒。
左藏既贏積,況無侈費繁。
古人亦有言,宜藏富於民。
蒼赤被休息,戶口日以蕃。
念彼維正供,幾經催科煩。
闓澤以時降,十行大詔頒。
詎惟賜半租,更復遍九寰。
宿昔讀魯論,博施聖所難。
匪徒行小惠,蘄獲萬民歡。
但覺損益道,其機實循環。
上盈斯下絀,既富教可言。
嗟我良有司,勤求化民權。
所望閭閻間,風俗漸還淳。
參考注釋
三聖
(1).三個聖人。指 堯 、 舜 、 禹 。 漢 董仲舒 《賢良策三》:“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 禹 繼 舜 , 舜 繼 堯 ,三聖相受而守一道。”《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 湯 法三聖。” 顏師古 註:“三聖,謂 堯 舜 禹 也。”
(2).三個聖人。指 夏禹 、 周公 、 孔子 。《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説,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朱熹 集註:“三聖, 禹 、 周公 、 孔子 也。”
(3).三個聖人。指 伏羲 、 文王 、 孔子 。《漢書·藝文志》:“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顏師古 注引 韋昭 曰:“ 伏羲 、 文王 、 孔子 。” 清 王鳴盛 《蛾術編》卷三:“ 伏羲 畫六十四卦, 文王 作卦辭,爻辭, 孔子 作十翼……歷數三聖。”
(4).三個聖人。指 文王 、 武王 、 周公 。《漢書·諸侯王表序》:“三聖製法,立爵五等。” 顏師古 註:“三聖謂 文王 、 武王 及 周公 也。” 三國 魏 曹植 《丹霞蔽日行》:“ 周室 何隆,一門三聖。” 黃節 註:“一門三聖,謂 文 、 武 、 周公 也。”
丕顯
(1).猶英明。《書·康誥》:“惟乃丕顯考 文王 ,克明德慎罰。” 晉 袁宏 《後漢紀·章帝紀》:“咨王丕顯,勤王室,親命受策;昭於前世,出作蕃輔,克慎明德。”《南齊書·武帝紀贊》:“ 武帝 丕顯,徽號止戈。”
(2).大顯。 唐 司空圖 《華帥許國公德政碑》:“皇帝中興昌運,丕顯耿光。” 宋 沉遼 《龍華三會啟文》:“聖人應運,已洽太平之期;文武會朝,丕顯搢紳之列。” 梁啓超 《經世文新編序》:“豈聖人好為更張哉?以為不如是,不足以新民之耳目,而吾承天意以開新治者丕顯。”
垂裕
謂為後人留下業績或名聲。《書·仲虺之誥》:“王懋昭大德,建中於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 孔 傳:“垂優足之道示後世。” 唐 白居易 《中和節頌》:“德洽道豐,萬邦來同。微臣作頌,垂裕無窮。”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詒謀垂裕,聖模宏遠。”
後昆
亦作“ 後緄 ”。後嗣;子孫。《書·仲虺之誥》:“垂裕後昆。”《隸釋·漢綏民校尉熊君碑》:“追羨遺績,紀述前勛,於是刊碑,以示後緄。” 宋 蘇軾 《吊徐德占》詩:“死者不可悔,吾將遺後昆。” 魯迅 《且介亭雜文·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敢契貞石,以勵後昆。”
後昆。後代;後嗣。後,通“ 後 ”。 明 無名氏 《玉環記·延賞慶壽》:“止因無子,他日招壻,以續後昆。”
乾隆名句,朕御極十年蒙上天眷佑海宇乂安藏有餘積特下詔賜蠲丙寅年直省正賦以昭勤恤民隱之意非沽惠也因紀以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