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梓的《崇祀鄉賢詩(為坦卿蕭公墱作)》
全文:
子建賦才雄八斗,先生蘊奇傾二酉。
寓言蒙叟亦危機,問字子云為吃口。
孝廉抱膝傲眉山,屢蹶公車時不偶。
頓悟因緣若草霜,乘箕回首白雲鄉。
藏山業富書千卷,遺子象賢墨一莊。
長公皋座才超越,賢聲獨邁揚天闕。
仲君以次盡琳琅,州牧贊府盈床笏。
吾程元氣久不舒,前輩儀型幾代虛。
羨公叢桂風千載,藉有餘光被井廬。
質行鄉閭推表正,芳名俎豆相輝映。
紫薇何必早蜚英,留與儒林歌且詠。
參考注釋
質行
(1).謂品行誠樸。《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萬石君 家以孝謹聞乎郡國,雖 齊 魯 諸儒質行,皆自以為不及也。” 明 唐順之 《都察院都事秦君墓表》:“然 石 氏自 建 慶 而下,不再世,孝謹遂衰,豈非其質行有餘,而詩書問學之澤不足以維持之耶!” 清 劉大櫆 《吏部侍郎博野尹公行狀》:“ 江蘇 文勝、事煩劇,公倡以質行。”
(2).品德操行。《群書治要》卷四四引 漢 桓譚 《新論》:“智略有深淺,聽明有闇照,質行有薄厚。” 明 宋濂 《故熊府君墓志銘》:“雖其後更名他師,而篤實有質行者,則府君之所啟也。”
鄉閭
亦作“鄊閭”。1.古以二十五家為閭,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因以“鄉閭”泛指民眾聚居之處。《管子·幼官》:“閒男女之畜,修鄉閭之什伍。”《南齊書·禮志上》:“郡縣有學,鄉閭立教。” 宋 王安石 《原教》:“夫婦者無失其為夫婦也,率是也有賞,不然則罪,鄉閭之師,族酇之長。”
(2).家鄉;故里。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少稱鄉閭,長聞邦國。” 宋 曾鞏 《應舉啟》:“足跡不游於場屋,姓名不署於鄉閭。” 元 秦竹村 《行香子·知足》曲:“壯歲鄉閭,養志閒居。” 清 朱彝尊 《題張上舍劭竹林獨坐圖》詩:“十年不對鄉閭竹,垞北垞南思殺*人。” 清 汪文桂 《秋日同季弟歸里和韻》:“秋深才得返鄊閭,弱弟偕行賦《遂初》。”
(3).鄉親;同鄉。《後漢書·朱儁傳》:“ 儁 以孝致名,為縣門下書佐,好義輕財,鄉閭敬之。”《舊唐書·高季輔傳》:“醜言過行,見嗤於鄉閭;忘義私昵,取擯於親族。” 宋 蘇轍 《巢谷傳》:“予以鄉閭,故幼而識之。” 明 無名氏 《白兔記·祭賽》:“鄉閭來朝賀,社戶保災非。”
表正
(1).謂以身為表率而正之。《書·仲虺之誥》:“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纘禹舊服。” 孔 傳:“言天舉王勇智,應為民主,儀表天下,法正萬國。”《明史·解學龍傳》:“ 紀 ( 王紀 )亮節弘猷,召置廊廟,必能表正百僚,裁決大務。”
(2).指宰輔。 唐 元稹 《授韓皋尚書左僕射制》:“況朝廷之大,得不以耆年重望居表正之地,以儀刑百辟乎?”
芳名
(1) 敬辭,稱年輕女子的名字
(2) 美好的名聲
芳名永垂
俎豆
(1) 俎和豆,古代祭祀、宴會時盛肉類等食品的兩種器皿
(2) 指奉祀
俎豆千秋
輝映
光輝映照
李梓名句,崇祀鄉賢詩(為坦卿蕭公墱作)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