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戴奎的《贈別鄉友陳繼善王宗儒及表兄王友諒同赴京議禮》
全文:
蟄雷初動連月陰,臨安客舍春草深。
披衣起踞木榻坐,竟日倒掩柴門吟。
誰能載酒問奇字,敢擬乘興來山陰。
諸君扣門忽剝啄,何異空谷跫然音。
嗟予託交舊不薄,異縣相看客懷惡。
羈離雖幸一身存,問答不知雙淚落。
世間幾度卜非熊,兵後何人憐屈蠖。
耕鋤有夢空涉春,獎勉多君尚如昨。
窮檐寂落風雨俱,君來復別將焉如。
龍飛九五萬物睹,紫泥屢下徵賢書。
三千禮樂須製作,奮衣徑謁承明廬。
人生窮達那自知,君能論列須及時。
漢室仍傳賈董出,虞廷再睹夔龍趨。
書成志得未白首,錦袍相輝印懸肘。
此時題字倘相投,我也滄浪一漁叟。
參考注釋
三千
(1).《書·呂刑》:“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二百。五刑之屬三千。”後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罰。《三國志·魏志·陳群傳》:“夫三千之屬,雖未可悉復,若斯數者,時之所患,宜先施用。”《晉書·謝尚傳》:“夫無後之罪,三千所不過。”《南史·孔琳之傳》:“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踴貴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數目之多。 三國 魏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謝靈運 《與諸道人辨宗論》:“三世長於百年,三千廣於 赤縣 ;四部多於戶口,七寶妙於石沙。”
禮樂
禮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禮記·樂記》:“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説,管乎人情矣。” 孔穎達 疏:“樂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呂氏春秋·孟夏》:“乃命樂師習合禮樂。” 高誘 註:“禮所以經國家,定社稷,利人民;樂所以移風易俗,盪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 杜甫 《秋野》詩之三:“禮樂攻吾短,山林引興長。”
製作
(1) 製造
製作玩具
(2) 指寫作
(3) 制度
定製作
奮衣
(1).振衣去塵。《禮記·曲禮上》:“奮衣由右上,取貳綏。” 鄭玄 註:“奮,振去塵也。”
(2).將身上的衣服抖伸,表示遠行。 宋 葉適 《送林退思四川分司茶馬乾官》詩:“感子奮衣去,客猛意自輕;笑我老何怯,萬里今橫行。” 宋 洪邁 《夷堅丁志·田道人》:“辛卯歲,以庵與 楊和王 之孫,奮衣出山,不言所向。”
(3).猶拂袖。表示氣憤。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 陳元方 遭父喪,哭泣哀慟,軀體骨立。其母愍之,竊以錦被蒙上。 郭林宗 弔而見之,謂曰:‘卿海內之儁才,四方是則,如何當喪,錦被蒙上……吾不取也。’奮衣而去。”
承明廬
漢 承明殿 旁屋,侍臣值宿所居,稱 承明廬 。又 三國 魏文帝 以 建始殿 朝群臣,門曰 承明 ,其朝臣止息之所亦稱 承明廬 。《漢書·嚴助傳》:“君厭 承明 之廬,勞侍從之事,懷故土,出為郡吏。”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 承明廬 在 石樑閣 外,直宿所止曰盧。”《文選·應璩〈百一詩〉》:“問我何功德?三入 承明廬 。” 張銑 註:“ 承明 ,謁天子待制處也。”後以入 承明廬 為入朝或在朝為官的典故。 唐 李頎 《送綦毋三謁房給事》詩:“徒言青瑣闥,不愛 承明廬 。” 清 唐孫華 《題顧退山太史扁舟圖》詩:“暫辭 承明廬 ,歸侍 扶風 帳。”
戴奎名句,贈別鄉友陳繼善王宗儒及表兄王友諒同赴京議禮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