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梅堯臣的《宣州雜詩二十首》
全文:
伍員奔吳日,蒼皇及水濱。
彎弓射楚使,解劍與漁人。
抉目觀亡國,鞭屍失舊臣。
猶為夜濤怒,來往百川頻。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目觀
(1).從外表看。《國語·楚語上》:“﹝ 章華 之臺﹞若於目觀則美,縮於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 韋昭 註:“於目則美,於德則不美。”
(2).猶目睹。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涉務》:“假令有者,皆信僮僕為之,未嘗目觀起一墢土,耘一株苗。”
亡國
(1).亡失國家。《禮記·檀弓下》:“ 晉獻公 之喪, 秦穆公 使人弔公子 重耳 ,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恆於斯,得國恆於斯。’” 孔穎達 疏:“言寡人聞前古以來,失亡其國,恆於此喪禍交代之時;得其國家,亦恆在於此交代之時。”《後漢書·李固傳》:“昔 秦皇 亡於 沙丘 , 胡亥 、 趙高 隱而不發,卒害 扶蘇 ,以至亡國。” 宋 蘇軾 《私試策問》之一:“ 呂氏 既已滅矣,而 吳 楚 之憂,幾至於亡國。”
(2).滅亡了的國家。《孫子·火攻》:“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史記·太史公自序》:“存亡國,繼絶世。”
(3).將亡之國。 漢 桓寬 《鹽鐵論·非鞅》:“譬若秋蓬被霜,遭風則零落,雖有十 子產 如之何?故 扁鵲 不能肉白骨, 微 箕 不能存亡國也。”
鞭屍
見“ 鞭屍 ”。
亦作“ 鞭屍 ”。《史記·伍子胥列傳》:“及 吳 兵入 郢 , 伍子胥 求 昭王 。既不得,乃掘 楚平王 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後遂以“鞕屍”謂對有深仇大恨的人泄憤的典實。 唐 元稹 《楚歌》之三:“豈料奔 吳 士,鞭屍 郢 市門。” 清 顧炎武 《子胥鞭平王之屍辨》:“而《季布傳》亦言:‘此 伍子胥 所以鞭 平王 之墓也,’蓋止於鞭墓,而傳者甚之以為鞭屍,使後代之人,蔑棄人倫,讐對枯骨。”參見“ 鞭墓 ”。
舊臣
老臣。《漢書·劉向傳》:“上以我先帝舊臣,每進見常加優禮。”《陳書·王沖傳》:“初, 高祖 以 沖 前代舊臣,特申長幼之敬。” 宋 曾鞏 《太祖皇帝總敘》:“前世舊臣,備將相、處腹心爪牙之任者,一旦回心,奉令北鄉,如素委質。”
梅堯臣名句,宣州雜詩二十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