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方回的《送鬍子遊學正》
全文:
俗徒紛云云,章甫殊不競。
不競何以故,無奈二氏橫。
予曰實不然,請各言其行。
開闢古至今,儒道獨也正。
柱史玄牝門,專氣保清淨。
末流詭長生,妄欲奪天命。
靈山見作用,誤認氣為性。
輪迴豈有之,怪繆莫究竟。
兩俱可鄙者,巫覡事禳禜。
愚氓惑幻說,往往墮坑阱。
既曰身出家,粉黛侈婚娉。
豈不交鬼神,酒肉厭羶醟。
此曹浪誇毗,內衰外徒盛。
吾儕讀何書,堯舜至孔孟。
搶攘干戈後,學校幸未屏。
窮者伏閭閻,甘忍饑寒並。
仕或為冷官,官冷亦何病。
寧戚半夜歌,曾點暮春詠。
求已勝求人,自重豈容輕。
東家子朱子,述作貫百聖。
遺言一一在,足可雪幾映。
省察中為和,存養義由敬。
上泝周程張,例不顓宰柄。
乃有功斯文,如揭日月鏡。
韶音一以還,二氏噪衛鄭。
榛蔓彼自迷,我此松柏勁。
歷觀史傳間,不學行國政。
喪亡竊威福,依附涉巧令。
異端伺罅隙,磨牙騁譏評。
前哲貴內修,韞匵寧待聘。
信有飯不足,未羨庖欲清。
勉哉子此行,始終抱淵靚。
萬一際奇逢,定作蒼生慶。
不然歸去來,預戒菊逕迎。
參考注釋
豈不
難道不…?怎么不…?
豈不容易?
鬼神
(1).鬼與神的合稱。《易·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禮記·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 孔穎達 疏:“鬼神得其饗者,謂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韓愈 《原鬼》:“無聲與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夫古人作書垂後……亦鑒及後人之無賴,故徐引其機,以待有心者之自為覺悟,庶不蹈妄傳之戒,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靈、精氣。《史記·五帝本紀》:“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 張守節 正義:“鬼之靈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記·五帝本紀》:“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張守節 正義:“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雲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人之精氣謂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傳·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見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實嘉賴之,豈唯寡君?”《孝經·感應》:“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註:“事宗廟能盡敬,則祖考來格。”
(4).指形體與精靈。《禮記·禮運》:“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孔穎達 疏:“鬼謂形體,神謂精靈。《祭義》云:‘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體精靈相會,然後物生。”
(5).古代指天地間一種精氣的聚散變化。《易·繫辭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韓康伯 註:“盡聚散之理,則能知變化之道。” 孔穎達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為,但極聚散之理,則知鬼神之情狀也。”後世哲學家多以陰陽之變、氣的往來屈伸解釋“鬼神”。 漢 王充 《論衡·論死》:“鬼神,陰陽之名也。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禮記·中庸》:“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程頤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跡也。 張子 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愚謂以二氣言,則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神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其實一物而已。”《朱子語類》卷三:“鬼神只是氣,屈伸往來者氣也。”
酒肉
酒和肉。亦泛指好的飲食。《孟子·離婁下》:“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阮籍 遭母喪,在 晉文王 坐,進酒肉。” 宋 丁謂 《丁晉公談錄》:“回日,並許進酒肉。”
方回名句,送鬍子遊學正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