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王士禎的《滎澤渡河二首·其一》
全文:
西湖岷峨萬里長,大河北去渡滎陽。
平分兩戒回中嶽,直下三川阻太行。
咫尺風雲迷廣武,蒼涼暾日射扶桑。
時清久失成皋險,釃酒黃流吊戰場。
參考注釋
分兩
一分一兩。謂分量,輕重。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上:“但云此病若何,當服何藥,是在《千金》某部第幾卷,即取紙書授之,分兩不少差。”《紅樓夢》第八四回:“太太説了,叫二*奶奶親自把分兩對準了呢。” 浩然 《艷陽天》第一一一章:“ 蕭長春 聽了,在心裡掂了掂分兩。”
中嶽
亦作“ 中嶽 ”。1.指位於今 河南 登封縣 北的 嵩山 ,古名 嵩高 。《史記·封禪書》:“昔三代之居,皆在 河洛 之閒,故 嵩高 為中嶽,而四岳各如其方。” 陳毅 《中嶽廟》詩:“巍巍中嶽廟,少小即知名。”
(2). 中國 的名山。借指中土, 中州 。 漢 牟融 《理惑論》:“原夫佛之所以夷跡於中嶽,曜奇於西域者,蓋有至趣,不可得而縷陳矣。”
(3).道家語。指鼻與臍。《黃庭內景經·肺部》:“外應中嶽鼻齊位。” 梁丘子 註:“中嶽者,鼻也;又為臍也。臍為 崑崙 之山,鼻為七氣之門位猶主也。”
見“ 中嶽 ”。
直下
(1).徑直趨赴。《晉書·陶回傳》:“ 峻 知 石頭 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 小丹陽 南道步來,宜伏兵要之,可一戰而擒。”
(2).謂徑直實行下去。《朱子全書·孟子一》:“ 孟子 見人,即道性善,稱 堯 舜 ,此是第一義。若於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聖賢,更無一毫人慾之私,做得病痛。”
(3).直接下達。《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二年》:“租庸使奏,近例皆直下。” 胡三省 註:“時租庸使帖下諸州調發,不關節度觀察使,謂之直下。”
(4).垂直向下;向下。 唐 李白 《望廬山瀑布》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宋 范成大 《燕子坡》詩:“大山如牆缺,小山如塜纍,眾山直下看,方知此峯危。”《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 皇甫松 去衣架上取下一條絛來,把妮子縛了兩隻手,掉過屋樑去,直下打一抽,吊將妮子起去。”
(5).下面,底下。 唐 白居易 《海漫漫》詩:“海漫漫,直下無底旁無邊。” 元 無名氏 《天淨沙》:“夢兒里分明見他,客窗直下。覺來依舊天涯。”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二折:“來到這個三叉路口,不知那條路往 中山 去,因此就在這枯楊直下,歇息一回。”
(6).謂直系下傳。 唐 歐陽詹 《許州送張中丞》詩:“ 孫 吳 去後無長策,誰敵 留侯 直下孫。” 唐 歐陽詹 《送郭秀才應舉》詩:“ 并州 細侯 直下孫,才應秋賦懷 金門 。”
三川
(1).三條河流的合稱,所指不一。(1) 西周 以 涇 、 渭 、 洛 為三川。《國語·周語上》:“ 幽王 二年, 西周 三川皆震。” 韋昭 註:“三川, 涇 、 渭 、 洛 ,出於 岐山 。”(2) 東周 以 河 、 洛 、 伊 為三川。《戰國策·秦策一》:“親 魏 善 楚 ,下兵三川。”《文選·鮑照〈詠史〉》:“五都矜財雄,三川養聲利。” 李善 注引 韋昭 曰:“有 河 、 洛 、 伊 ,故曰三川。”
(2).指洛陽。 南朝 宋 顏延之 《北使洛陽》詩:“前登 陽城 路,日夕望三川。” 唐 王維 《送韋大夫東京留守》詩:“雲旗蔽三川,畫角發龍吟。” 趙殿成 註:“《史記》索隱:三川,今 洛陽 也。”
王士禎名句,滎澤渡河二首·其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