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五帝之不同禮,三王亦又不同樂

趙壹刺世疾邪賦

名句出處

出自兩漢趙壹的《刺世疾邪賦》

全文:
伊五帝之不同禮,三王亦又不同樂
數極自然變化,非是故相反。
德政不能救世溷亂,賞罰豈足懲時清濁?春秋時禍敗之始,戰國逾增其荼毒。
秦漢無以相踰越,乃更加其怨酷。
寧計生民之命?為利己而自足。
  於茲迄今,情偽萬方。
佞謅日熾,剛克消亡。
舐痔結駟,正色徒行。
嫗名勢,撫拍豪強。
偃蹇反俗,立致咎殃。
捷懾逐物,日富月昌。
渾然同惑,孰溫孰涼?邪夫顯進,直士幽藏。
  原斯瘼之所興,實執政之匪賢。
女謁掩其視聽兮,近習秉其威權。
所好則鑽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
雖欲竭誠而盡忠,路絕險而靡緣。
九重既不可啟,又群吠之狺狺。
安危亡於旦夕,肆嗜慾於目前。
奚異涉海之失柁,坐積薪而待然?榮納由於閃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橈於勢族,恩澤不逮於單門。
寧饑寒於堯舜之荒歲兮,不飽暖於當今之豐年。
乘理雖死而非亡,違義雖生而匪存。
  有秦客者,乃為詩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
順風激靡草,富貴者稱賢。
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
伊優北堂上,抗髒依門邊。
  魯生聞此辭,緊而作歌曰: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
賢者雖獨悟,所困在群愚。
且各守爾分,勿復空馳驅。
哀哉復哀哉,此是命矣夫!

趙壹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趙壹伊五帝之不同禮,三王亦又不同樂書法作品欣賞
伊五帝之不同禮,三王亦又不同樂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五帝

傳說中的五個古代帝王。通常指黃帝、顓頊( ZhuānXū)、帝嚳( Dìkù)、唐堯、虞舜

不同

(1).不相同;不一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定勢》:“所習不同,所務各異,言勢殊也。” 前蜀 韋莊 《關河道中作》詩:“往來千里路長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毛澤*東 《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二:“他們想問題做事情的方法,他們的歷史習慣,跟我們不同。”

(2).不同意。《宋書·張邵傳》:“太尉長史 何勗 不同,欲席捲奔 鬱洲 ,自海道還都。”《南齊書·鄱陽王鏘傳》:“殿下但乘油壁車入宮,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夾輔號令, 粲 等閉城門上仗,誰敢不同?”

(3).不和。《後漢書·孔融傳》:“﹝ 融 ﹞與中丞 趙舍 不同,託病歸家。”

三王

(1).指 夏 、 商 、 周 三代之君。(1) 夏禹 、 商湯 、 周武王 。《穀梁傳·隱公八年》:“盟詛不及三王。” 范寧 註:“三王,謂 夏 、 殷 、 周 也。 夏後 有 鈞臺 之享, 商湯 有 景亳 之命, 周武 有 盟津 之會。”(2) 夏禹 、 商湯 、 周文王 。《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趙岐 註:“三王, 夏禹 、 商湯 、 周文王 是也。”(3) 商湯 、 周文王 、 周武王 。《尸子》卷下:“ 湯 復於 湯丘 , 文王 幽於 羑里 , 武王 羈於王門; 越王 棲於 會稽 , 秦穆公 敗於 崤塞 , 齊桓公 遇賊, 晉文公 出走,故三王資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

(2).指 周 之 太王 、 王季 、 文王 。《國語·周語下》:“以太蔟之下宮,布令於 商 ,昭顯文德,底 紂 之多罪,故謂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 韋昭 註:“三王, 太王 、 王季 、 文王 也。”

(3). 王 姓三名人之合稱。(1) 漢 之 王奉光 、 王商 、 王鳳 。《漢書·王商史丹等傳贊》:“自 宣 、 元 、 成 、 哀 外戚興者, 許 、 史 、三 王 、 丁 、 傅 之家,皆重侯累將。” 顏師古 註:“三王,謂 邛成侯 及 商 、 鳳 三家也。” 邛成侯 , 王奉光 的封爵。(2) 漢 之 王尊 、 王章 、 王駿 。《漢書·王吉傳》:“先是京兆有 趙廣漢 、 張敞 、 王尊 、 王章 ,至 駿 皆有能名,故京師稱曰:‘前有 趙 、 張 ,後有三 王 。’” 晉 潘岳 《西征賦》:“ 趙 張 三 王 之尹京, 定國 釋之 之聽理。”(3) 唐 之 王珣 、 王璵 、 王瑨 。《新唐書·王珣傳》:“﹝ 王方翼 ﹞子 珣 ,字 伯玉 ,與兄 璵 、弟 瑨 以文學稱,時號‘三王’。”(4) 唐 之 王勃 、 王緒 、 王仲舒 。 唐 韓愈 《新修滕王閣記》:“及得三 王 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 清 錢謙益 《寄侯豫章督學江西》詩:“勵俗蒸嘗先兩廟,採風詞翰繼三 王 。”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四三王》:“ 唐 滕王閣 有三 王 、則 王勃 作序, 王緒 作賦, 王仲舒 作修閣記也。”

同樂

一起歡樂

與民同樂

趙壹名句,刺世疾邪賦名句

詩詞推薦

伊五帝之不同禮,三王亦又不同樂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