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諦寺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寶諦寺原文

鷲峰肖得文殊像,搆寺居之大方廣。

五台所禮了不殊,今既非來昨非往。

須彌棗葉皆真容,詎惟相好斯瞻仰。

無同異中有異同,譬見搔癢亦生癢。

大士不起分別心,流水閒雲一安養。

詩詞問答

問:寶諦寺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寶諦寺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養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十三

參考注釋

鷲峰

1.鷲山。

2.代稱佛寺。

文殊

佛教菩薩名。 文殊師利 或 曼殊室利 的省稱。意譯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頂結五髻,象徵 大日如來 的五智;持劍、騎青獅,象徵智慧銳利威猛。為 釋迦牟尼佛 的左脅侍,與司“理”的 普賢菩薩 相對。 中國 傳其說法道場為 山西省 五台山 。 晉 殷晉安 《文殊象贊》:“ 文殊 淵睿,式昭厥聲。”《四遊記·唐三藏被難得救》:“願佛慈悲,早見 文殊 金身,賜我真經,留傳東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西僧》:“相傳山上徧地皆黃金, 觀音 、 文殊 猶生。”

大方

(1) 對於財物不計較、不吝嗇

村里人倒很大方,願意管我飯

(2) (舉止)自然不俗氣;無拘束

他舉動活潑;說話很大方爽快

(3) 衣著適當

她的一個肩帶往下拖垂,用美國的標準來說,使她倒顯得很大方

(4) 大道理

台所

指中央政府機構。《南齊書·王儉傳》:“詔衛軍文武及臺所兵仗可悉停待葬。”

不殊

(1).沒有區別;一樣。 漢 揚雄 《解嘲》:“世異事變,人道不殊。” 唐 杜甫 《小至》詩:“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一》:“人情物理,大抵不殊。”

(2).謂身首尚未分離。指 * 未死。《漢書·淮南王傳》:“太子自刑,不殊。” 顏師古 註:“殊,絶也,雖自刑殺,而身首不絶也。”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楊貞婦》:“ 靜安 守節不嫁,權貴爭求之,至截髮自剄,不殊。”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 劉藻 ﹞因於三月癸酉中夜,挑燈默坐,驅侍者出,自剄不殊,宛轉於牀榻間,七日乃死。”

(3).未絕。《新唐書·吳兢傳》:“皇運不殊如帶。”

昨非

昔日之非。 晉 陶潛 《歸去來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宋 陸游 《書感》詩:“會憑香火消前業,已築茆茨訟昨非。”自註:“余村居築小軒,以‘昨非’名之。”

須彌

(1).見“ 須彌山 ”。

(2).信佛者泛指山。 唐 楊炯 《梓州惠義寺重閣銘》:“俯觀大道,僅如棗葉;下望須彌,裁同芥子。”

真容

(1) 肖像

繡真容

(2) 本來的面貌;真相

剝了畫皮,露出了真容

相好

(1) 關係親密,感情好

(2) 親密的朋友

此銀也是我相好借來的,並無利息。——《七俠五義》

(3) 戀愛(多指不正當的)

(4) 舊時對狎客稱與之過從密切的妓女

瞻仰

(1) 恭敬地觀看

瞻仰遺容

(2) 仰視

瞻仰昊天

同異

(1). 戰國 時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辯論題,認為事物中存在小同異和大同異兩種。人們對不同事物的認識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這種認識上的同或異,為小同異;而萬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離不開存亡變化,又有完全相異的一面,即各自的變化又不一樣,此為大同異。《莊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別,見有同異,此小同異也。死生交謝,寒暑遞遷,形性不同,體理無異,此大同異也。”參見“ 堅白同異 ”。

(2).相同與不同。《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後有 揚雄 著《方言》,其言大備,然皆考名物之同異,不顯聲讀之是非也。”

(3).指同於世與不同於世;同於己與不同於己。 宋 蘇軾 《謝蘇自之惠酒》詩:“不如同異兩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此輩結黨營私,朋求進取,以同異為愛惡,以愛惡為是非。”

(4).謂差異,不同。《新唐書·張行成傳》:“嘗侍宴,帝語 山東 及 關中 人,意有同異。 行成 曰:‘天子四海為家,不容以東西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稱善。”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蓋 晉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書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豈無同異耶?”

(5).異議。亦指立異議。《三國志·魏志·袁渙傳》“父 滂 ,為 漢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晉 袁宏 《漢紀》:“當權寵之盛,或以同異致禍, 滂 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世說新語·賞譽》“ 王恭 始與 王建武 甚有情,後……致疑隟” 劉孝標 注引《晉安帝紀》:“卿何妄生同異,疑誤朝野。”《晉書·王彬傳》:“ 江州 當人強盛時,能立同異,此非常人所及。”《南齊書·徐孝嗣傳》:“ 孝嗣 文人不顯同異,名位雖大,故得未及禍。”

(6).引申指有異志,叛亂。《宋書·武帝紀下》:“ 謝晦 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南齊書·蕭穎胄傳》:“時軍旅之際,人情未安…… 張熾 從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門 ,城內驚恐,疑有同異。”

(7).指異於己的觀點、見解。《新唐書·儒學傳中·王元感》:“ 李憲 等本章句家,見 元感 詆先儒同異,不懌,數沮詰其言。 元感 緣罅申釋,竟不詘。”

中有

即中陰。《俱舍論·分別世品》:“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未至應至處,故中有非生。”《大乘義章》卷八:“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為中有。”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四講:“ 犢子 主張有‘中有’(‘生有’與‘死有’之間的狀態),此論也有‘中間涅槃’即在中有中入滅的說法。”詳“ 中陰 ”。

異同

(1) 相同和不同之處

分別異同

(2) 異議

(3) 不一樣,不一致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

搔癢

(1) 刺激使覺得癢

(2) 用某種尖而粗糙的東西擦自己的身體以解除癢的感覺

大士

(1).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論人有要,矜物之人,無大士焉。” 尹知章 註:“大士不矜,謙以接物。”《韓詩外傳》卷九:“ 孔子 曰:‘大士哉! 由 來,區區汝何攻? 賜 來,便便汝何使?願得衣冠為子宰焉。’”

(2).佛教對菩薩的通稱。 南朝 齊 周顒 《重答張長史》:“夫大士應世,其體無方,或為儒林之宗,或為國師道士,斯經教之成説也。” 唐 湛然 《法華文句記》卷二:“大士者,《大論》稱菩薩為大士,亦曰開士。”

(3).特指觀世音菩薩。《紅樓夢》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為乞 嫦娥 檻外梅。”

(4).對高僧的敬稱。 宋 蘇軾 《金山長老寶覺師真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是惟 寳覺 大士之像。”

正獄訟之官。《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王引之 《經義述聞·禮記上》:“今案《晏子春秋·諫篇》:‘吾為夫婦獄訟之不正乎,則泰士 子牛 存矣;為社稷宗廟之不享乎,則泰祝 子游 存矣。’泰士、泰祝即大士、大祝也。大士正獄訟,蓋若《秋官·士師》察獄訟之辭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衛侯 與 元咺 訟, 寧武子 為輔, 鍼莊子 為坐, 士榮 為大士。” 杜預 註:“大士,治獄官也。” 漢 劉向 《說苑·臣術》:“ 忌 舉北郭 刁勃子 為大士,而九族益親,民益富。”

不起

(1).不發動;不發生。《莊子·則陽》:“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韓非子·姦劫弒臣》:“是以國安而 * 不起。” 明 何景明 《內篇》之十七:“生息安理,盜故不起。”

(2).指不出動。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公如不起,孰拯斯危?”

(3).不肯起來;不能起來。《三國志·魏志·荀彧傳》“軍國事皆與籌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平原禰衡傳》:“ 衡 至,眾人皆坐不起。” 唐 杜甫 《戲題寄上漢中王》詩之二:“已知嗟不起,未許醉相留。” 仇兆鰲 注引 盧元昌 曰:“不起者,謂王病酒不能起。”

(4).病不能愈。《戰國策·秦策一》:“ 孝公 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 商君 ,辭不受。” 唐 黃滔 《司直陳公墓志銘》:“方期輟從藩屏,入踐諫垣,不幸寢疾,浹辰不起矣。”《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蘧太守 已是病得重了,看來是個不起之病。” 王西彥 《人的世界·第二家鄰居》:“這給母親的打擊太大了,因此憂鬱成病,終至不起。”

(5).不出任官職。《後漢書·庾乘傳》:“﹝ 乘 ﹞後徵辟並不起,號曰:‘徵君’。” 唐 李白 《贈盧徵君昆弟》詩:“二 盧 竟不起,萬乘高其風。”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徐中丞》:“遷 江蘇 布政使,丁父憂,詔奪情,不起,服闋入都。”

(6).用在動詞後面,表示力量夠不上。 元 無名氏 《來生債》第一折楔子:“沒錢,請良醫不起。”《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主人辭不得,一日供他兩番,而今多了,也供不起了。” 楊朔 《雪花飄在滿洲》:“他的無謂的冒險舉動,當然稱不起勇敢,但我不同意你的話。”

分別

(1) 各自;個別

對他們應該分別對待

(2) 分頭,各自,不共同,不一起

會長和秘書長分別接見了他

流水

(1) 流動的水

落花流水春去也。

(2) 商店銷售額

流水收入

(3) 立即;趕快;急急忙忙

他流水就說

安養

(1).佛教語。即極樂世界。謂眾生生此世界,可以安心養身,聞法修道,故名。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山慧遠法師誄》:“安養有寄,閻浮無希。”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釋僧叡》:“ 叡 善攝威儀,宏讚經法,常迴此諸業,願生安養,每行住坐臥,不敢正背西方。”

(2).安息休養。 宋 陳師道 《賀本州劉大夫書》:“倉庫既傾,饑寒並解;鯨鯢就戮,金鼓不鳴。方茲安養之秋,樂得循良之吏。” 清 趙翼 《廿二史札記》卷三三:“天下府州縣官來朝,帝諭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在安養生息之而已。’”

(3).猶長養,滋養。《雲笈七籤》卷二六:“天氣安和,芝草常生。地無寒暑,安養萬物。”

詩詞推薦

  • 秀遠亭

    王銍宋代〕鏡似冰壺表裹清,我來閒伴白雲行。四山迤邐青圍野,一水蜿蜒綠繞城。試問春來觀秀色,何如雨後聽泉聲。昔人
  • 恭和皇祖聖祖仁皇帝御製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其九·四面雲山

    乾隆清代〕攀躋步崇嶺,摩詰畫中詩。岑壑依然在,川原望里奇。重來猶切切,欲去更遲遲。孤鶴唳層巘,孫梧擢老枝。苔紋
  • 悼丁君

    魯迅〔近現代〕如磐夜氣壓重樓,剪柳春風道九秋。瑤瑟凝塵清怨絕,可憐無女耀高丘。
    寶諦寺原文_寶諦寺的賞析_古詩文
  • 送薛殿丞知達州

    梅堯臣宋代〕遠郡古通川,雲煙秀重疊。江從巴蜀來,山與岷峨接。啼鳥異方音,青林四時葉。使君當問俗,市賈皆紅頰。
    寶諦寺原文_寶諦寺的賞析_古詩文
  • 沈遘宋代〕風沙敝盡舊狐裘,走馬歸來過冀州。聞報故人當邂逅,便臨近館為遲留。不容傾蓋論時事,空寄新詩寫客愁。卻望
  • 送盧次夔兼柬廬九秘書

    薛師石宋代〕蔡邕初入直,撰著幾書成。所取友若此,遙知人至清。朝回收疏稿,夜語雜詩情。愧我多年別,相煩一寄聲。
    寶諦寺原文_寶諦寺的賞析_古詩文
  • 新柳

    司空曙唐代〕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撩亂髮青條,春風來幾日。
    寶諦寺原文_寶諦寺的賞析_古詩文
  • 淮西幕自皂口入潁道間作

    李曾伯宋代〕竟日百餘里,相逢三數家。平崗盡茅葦,沃壤舊桑蔴。短樹巢歸燕,荒城宿亂鴉。興亡誰與問,馬首夕陽斜。
  • 減字木蘭花

    侯善淵元代〕秋風浩浩,極目霞琳澄瑞繞。隔岸蘆花。隱映煙籠三兩家。天真秀郁。謫降寰中光滿室。保佑千春。朱頂青松延壽
    寶諦寺原文_寶諦寺的賞析_古詩文
  • 錢府園池

    釋行海宋代〕玉蕊金花水面浮,翠禽閒暇鷺鷥愁。夕陽睡起涼亭上,坐看魚兒作隊游。
    寶諦寺原文_寶諦寺的賞析_古詩文
  • 日暮

    陸游宋代〕樸學無關道廢興,更堪衰與病相乘。眼看白日西南去,繩系膠黏總不能。
  • 早梅

    柳宗元唐代〕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寶諦寺原文_寶諦寺的賞析_古詩文
  • 次顧別賀擬歸韻四首·其二

    江源明代〕清時解組賦來歸,泉石膏肓願不違。林下縱情詩與酒,道傍疑我是耶非。綠楊門巷回車輒,紅蓼汀州認釣磯。更問
  • 悼邦節弟

    姜特立宋代〕皇考憐同出,青已並廬。前春曾訪我,無月不來書。易感中年後,難忘少長初。倏然成夢幻,歲晚重欷噓。
  • 禪人並化主寫真求贊

    釋正覺宋代〕視之其夷,聽之曰希。真聲真色,何是何非。春山潤而雲起,秋水澄而月歸。見聞斷痕而外分變化,功勳轉處而內
    寶諦寺原文_寶諦寺的賞析_古詩文
  • 謁金門(和自昭木香)

    吳潛宋代〕風韻徹。滿架平平鋪雪。賈女何郎盟共結。睡濃香更冽。春去悄懷怎說。卻喜不聞蹄鴂。月夜時來閒蹀屧。故園三
  • 春居雜興·春雲如獸復如禽

    王禹偁宋代〕春雲如獸復如禽,日照風吹淺又深。誰道無心便容與,亦同翻覆小人心。
  • 似曾詩

    譚嗣同清代〕無端過去生中事,兜上朦朧業眼來。燈下髑髏誰一劍,尊前屍冢夢三槐。金裘噴血和天斗,雲竹聞歌匝地哀。徐甲
  • 夢越州小江

    錢易宋代〕越布縫單衾,燈青月黃淺。精魂度江水,適去無近遠。濕沙平朔天,宿鳥踏古篆。巨潮淹積石,瘦白澀無蘚。櫓響
    寶諦寺原文_寶諦寺的賞析_古詩文
  • 送王太尉被召歸覲

    宋祁宋代〕漢廷擇日築韓壇,綠詔連催覲帝關。十乘元戎方叔貴,九天鳴鼓亞夫還。袍薰瑞氣蔥蔥外,仗入清塵九九問。好為
    寶諦寺原文_寶諦寺的賞析_古詩文
寶諦寺原文_寶諦寺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