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馮璧的《雨後看並玉所控諸峰》
全文:
並玉如高人,壁立九千仞。
一日不見之,令人生鄙吝。
春深木葉敷,秀色益濡潤。
結茅寄僧藍,晴碧時得趁。
老宿詫孫峰,隅侍到齠齔。
連延青一色,枚數須諦認。
溟濛空翠間,我亦疑未信。
朝來雲氣昏,埋沒瑜匿瑾。
如蒼梧政愁,湘妃郁思舜。
重陰俄解駁,霮濧夕暉襯。
娟娟忽層出,歷歷分遠近。
雲峰互吞吐,千狀才一瞬。
出奇如孫吳,相降如廉藺。
如眾星拱辰,如侯伯入覲。
接武如朋簪,承迎如價儐。
負固如吳楚,爭長如齊晉。
怪詭如夷蠻,駢羅貢琛贐。
窘蹙如擒獲,繫纍將就釁。
如應龍神靈,蟄臥時奮迅。
如天駟超軼,坰牧稅羈靷。
如雄對改容,失箸駭疾震。
如猛士無嘩,攢槊俟嚴陣。
獨兩峰巍然,魁傑儼崇峻。
光輔岳柱天,郁為中興鎮。
降生申與甫,周室僨復振。
詩傳配崧高,百世磨不磷。
參考注釋
接武
(1).步履相接。謂小步前進。《禮記·曲禮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鄭玄 註:“武,跡也。亦相接,謂每移足半躡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將曙天,諸生接武 杏壇 前。”
(2).步履相接。指舞步相接。《楚辭·大招》:“二八接武,投詩賦只。” 朱熹 集註:“接,連也。武,跡也。”
(3).步履相接。形容人多擁擠。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是以遐覽淵博者,曠代而時有;面墻之徒,比肩而接武也。”《魏書·李諧傳》:“異人相趨於絳闕,鴻生接武於儒館。”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當今朝號得人,國稱多士。 蓬山 之下,良直差肩;芸閣之中,英奇接武。”《金史·崔立傳》:“當時冒進之徒,爭援 劉 齊 故事以冀非分者,比肩接武。”
(4).步履相接。形容親近;接近。 唐 權德輿 《戶部王曹長楊考功崔刑部二院長並同鍾陵使府之舊因以寄贈》詩:“外庭時接武,廣陌更連鑣。” 宋 司馬光 《與呂晦叔簡》:“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與僚寀行坐不相離,未嘗得伸悃愊,雖日夕接武,猶隔闊千里也。”
(5).步履相接。前後相接;繼承。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新唐書·上官儀傳》:“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龍,簉羽鵷鷺,豈 雍州 判佐比乎?” 馬宗霍 《書林藻鑒》:“ 唐 代書家之盛,不減於 晉 ,因由接武六朝,家傳世習,自易為工。”
朋簪
指朋輩。語本《易·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孔穎達 疏:“盍,合也。簪,疾也。若有不疑於物以信待之,則眾陰羣朋合聚而疾來也。” 唐 戴叔倫 《臥病》詩:“ 滄州 詩社散,無夢盍朋簪。” 宋 范仲淹 《南京書院題名記》:“不負國家之樂育,不孤師門之禮教,不忘朋簪之善導。” 清 趙翼 《稚存約游黃山遲余不到》詩:“朋簪樂事此焉最,冠蓋西園何足數。” 黃葆楨 《周六介招飲即席有作》詩:“朋簪偶合今宵雨,拇戰傳喧一席賓。”
承迎
歡迎;接待。 南朝 陳 徐陵 《諫仁山深法師罷道書》:“若不屈膝歛手,自達無因,俯仰承迎,未閒合度,如此專專,何由可與?” 唐 沉既濟 《任氏傳》:“ 鄭 縶驢於門,置帽於鞍,始見婦人年三十餘,與之承迎,即 任氏 姊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馬介甫》:“婦每日暮,挽留 萬石 作侶,懽笑而承迎之。” 冰心 《我的學生》:“倒是 S 常來招他說話,歡笑承迎。”
價儐
導引和接待賓客之人;陪從者。 金 馮璧 《雨後看並玉所控諸峰》詩:“接武如朋簪,承迎如價儐。”
馮璧名句,雨後看並玉所控諸峰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