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敦煌曲子的《十空贊·其九·調名本意十一首》
全文:
澄澄四海深無底。
屹屹須彌不見峰。
一朝劫火三災至,海納須彌也是空。
參考注釋
一朝
一旦
一朝而天。——《國語·晉語》
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1.佛教語。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經》:“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唐 張喬 《興善寺貝多樹》詩:“永共 終南 在,應隨劫火燒。” 宋 李綱 《次韻丹霞錄示羅疇老唱和詩》:“刧火洞燒時,自有安身處。”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附錄《晉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還隨刦火煙。” 清 龔自珍 《懺心》詩:“佛言刼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釋子又常謂 東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顧炎武 《恭謁天壽山十三陵》詩:“ 康 昭 二明樓,並遭劫火亡。” 清 納蘭性德 《南歌子·古戍》詞:“何年劫火賸殘灰,試看英雄碧血滿 龍堆 。”
三災
佛教謂劫末所起的三種災害。刀兵、疫癘、饑饉為小三災,起於住劫中減劫之末;火、風、水為大三災,起於壞劫之末。見《俱舍論·分別世品》。亦泛指災難。 南朝 梁元帝 《攝山棲霞寺碑》:“風來露歇,日度霞輕,三災不毀,得一而貞。” 宋 范成大 《柏林院》詩:“ 胡 來 胡 現劫灰深,風鼓三災海印沉。”《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但恐三災橫至,四大崩摧。”
海納
(1).喻容受量大。《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 李周翰 註:“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序:“太史聽鼓而論功,司馬張旃而賞獲。上則雲布雨施,下則山藏海納。” 唐 范攄 《雲溪友議》卷中:“ 韓公 曰:‘史官,國之樞機也。其如海納之醉乎?’”
(2).謂廣泛採納。 唐 陸贄 《興元論續從賊中赴行在官等狀》:“輟沐吐哺,虛襟坦懷;海納風行,不疑不滯。”
須彌
(1).見“ 須彌山 ”。
(2).信佛者泛指山。 唐 楊炯 《梓州惠義寺重閣銘》:“俯觀大道,僅如棗葉;下望須彌,裁同芥子。”
敦煌曲子名句,十空贊·其九·調名本意十一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