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劉克莊的《老嘆一首》
全文:
少豪扛鼎復搴旗,倏忽才情已竭衰。
今無百斤金買賦,古有九千縑作碑。
毛錐盡禿難藏老,麈尾高懸合授誰。
他日學人求肘後,不消挽些與哀詞。
參考注釋
毛錐
(1).即毛錐子。 宋 陸游 《醉中作行草數紙》詩:“驛書馳報兒單于,直用毛錐驚殺汝。” 元 徐再思 《蟾宮曲·江淹寺》:“文藻珠璣,醉墨淋漓,何似 班超 ,投卻毛錐。” 明 王錂 《尋親記·訓子》:“他駡我窮酸寒賤,管封侯萬里,索甚毛錐。” 清 蔣士銓 《臨川夢·隱奸》:“他能開神臂萬鈞弓,那識毛錐輕重?”
(2).泛稱筆。 茅盾 《對於文壇的一種風氣的看法》:“不暇剪裁,不事組織,信手拈來,都付毛錐。”參見“ 毛錐子 ”。
麈尾
古人閒談時執以驅蟲、撣塵的一種工具。在細長的木條兩邊及上端插設獸毛,或直接讓獸毛垂露外面,類似馬尾松。因古代傳說麈遷徙時,以前麈之尾為方向標誌,故稱。後古人清談時必執麈尾,相沿成習,為名流雅器,不談時,亦常執在手。 晉 陶潛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亮 以麈尾掩口而笑。” 唐 白居易 《齋居偶作》詩:“老翁持麈尾,坐拂半張牀。”《紅樓夢》第一○九回:“只見 妙玉 頭帶妙常冠……腰下繫一條淡墨畫的白綾裙,手執麈尾念珠。”
高懸
高高掛起
劉克莊名句,老嘆一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