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聲宛宛拂庭梅,通濟渠邊去又回

羅隱席上歌水調

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羅隱的《席上歌水調》

全文:
餘聲宛宛拂庭梅,通濟渠邊去又回
若使煬皇魂魄在,為君應合過江來。

羅隱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羅隱餘聲宛宛拂庭梅,通濟渠邊去又回書法作品欣賞
餘聲宛宛拂庭梅,通濟渠邊去又回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餘聲

(1).遺留下的聲響。《文選·陸機<於承明作與士龍>詩》:“佇眄要遐景,傾耳玩餘聲。” 劉良 註:“玩想其餘語之聲。”《文選·沉約<冬節後至丞相第詣世子車中作>詩》:“高車塵未滅,珠履故餘聲。” 呂延濟 註:“餘聲者,思昔時之履步,若在耳故也。”

(2).未盡之聲。 宋 王安石 《九井》詩:“餘聲投林欲風雨,末勢卷土猶溪坑。”

(3).其他聲響。 唐 柳宗元 《夏晝偶作》詩:“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

宛宛

(1).盤旋屈曲貌。《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宛宛黃龍,興德而升。” 李善 註:“《楚辭》曰:‘駕八龍之宛宛。’”今本《離騷》作“婉婉”。 王逸 註:“婉婉,龍貌。” 南朝 宋 謝靈運 《緩歌行》:“宛宛連螭轡,裔裔振龍輈。” 唐 柳宗元 《哭連州凌員外司馬》詩:“宛宛凌江羽,來棲翰林枝。”

(2).謂山川道路蜿蜒曲折。 唐 張祜 《車遙遙》詩:“碧川迢迢山宛宛,馬蹄在耳輪在眼。” 明 何景明 《過馬溪田村居》詩:“宛宛清河曲,團團翠竹村。” 林紓 《記花塢》:“厓下多沃壤,盡以蒔竹,小溪宛宛如繩,盤出竹外。”

(3).遲回纏*綿貌。 唐 岑參 《龍女祠》詩:“祠堂青林下,宛宛如相語。” 明 方孝孺 《喜嘉猷秀才至》詩:“宛宛心所慕,盈盈日興思。” 明 高啟 《送家兄西遷》詩:“怱怱逐途旅,宛宛謝親戚。”

(4).細弱貌。 唐 陸羽 《小苑春望宮池柳色》詩:“宛宛如絲柳,含黃一望新。” 明 陸粲 《邊軍謠》:“宛宛嬌兒未離母,街頭抱賣供軍裝。” 清 納蘭性德 《鞦韆索·淥水亭春望》詞之一:“菸絲宛宛愁縈掛,賸幾筆晚晴圖畫。”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十八章:“使吾身此時為 幽 燕 老將,固亦不能提鋼刀慧劍,驅此嬰嬰宛宛者於漠北。”

(5).真切可見貌;清楚貌。《釋名·釋丘》:“中央下曰宛丘。有丘宛宛如偃器也。”《釋名·釋州國》:“ 燕 ,宛也。北方沙漠平廣,此地在 涿鹿山 南,宛宛然以為國都也。” 宋 李格非 《洛陽名園記·東園》:“ 淵映 、 瀍水 二堂,宛宛在水中。”

通濟

(1).開朗豁達。《世說新語·任誕》“ 祖車騎 過 江 時” 劉孝標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逖 ( 祖逖 )性通濟,不拘小節,又賓從多是桀黠勇士, 逖 待之皆如子弟。”《晉書·賀循傳》:“前 蒸陽 令 郭訥 風度簡曠,器識朗拔,通濟敏悟,才足幹事。”

(2).融通調濟。《晉書·文苑傳·王沉》:“痷婪者以博納為通濟,眂眂者以難入為凝清。”《新唐書·李吉甫傳》:“ 大曆 時,權臣月奉至九千緡者,州刺史無大小皆千緡,宰相 常袞 始為裁限,至 李泌 量閒劇稍增之,使相通濟。” 宋 蘇軾 《論積欠六事並乞檢會應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商賈販賣……須今年索去年所賣,明年索今年所賒,然後計算得行,彼此通濟。”

(3).往來通達。 宋 范仲淹 《論西京事宜札子》:“太平則居 東京 通濟之地,以便天下;急難則居 西洛 險固之地,以守中原。”《續資治通鑑·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又於 清苑 界開 徐河 、 雞距河 五十里入 白河 ,由是 關南 之漕悉通濟焉。”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河漕·宣大二鎮漕河》:“又自 懷來 運米三十石,溯流而上,竟達 古淀橋 ,則河之通濟甚便。”

羅隱名句,席上歌水調名句

詩詞推薦

餘聲宛宛拂庭梅,通濟渠邊去又回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