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豁如室》
全文:
何室弗四壁,此獨曰豁如。
廓然順應物,聞諸復性書。
心地苟充詘,逼塞徒逃虛。
坦坦泯芥□,落落無方隅。
誰能忘筦倪,試與觀古初。
參考注釋
心地
(1) 指人的存心、用心
心地善良
(2) 佛教語。指心,即思想、意念等。心能生萬法,如地能長萬物,儒家用以指心性存養
願問第一義,回向心地初。——杜甫《謁文公上方》
自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朱子全書·學二》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鏡花緣》
(3) 心情,心境
心地輕鬆
(4) 心胸、氣量
總能夠似寶玉這般人材心地?——《紅樓夢》
充詘
亦作“ 充倔 ”。得意忘形貌。《禮記·儒行》:“儒有不隕穫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 鄭玄 註:“充詘,喜失節之貌。” 孔穎達 疏:“言雖得富貴,不喜歡失節。”《楚辭·九辯》:“蹇充倔而無端兮,泊莽莽而無垠。” 晉 葛洪 《抱朴子·安貧》:“是以俟扶搖而登蒼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宋 陳亮 《祭鄭景元母夫人文》:“不充詘於崔嵬,無幾微於蹭蹬。”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元稹》:“人必勞餓空乏,而後無充詘之態。”
逼塞
(1).擁塞;充滿。《敦煌變文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也剛築,也柔和,虛空逼塞滿娑婆。”《朱子語類》卷一:“天卻四方上下都周匝無空闕,逼塞滿皆是天。” 清 黃宗羲 《海市賦》:“爾乃帆席未掛,僧窗宴啟,忽然叢島逼塞,孤峯魁峙,疑異國之飛來,豈靈居之遷徙。”
(2).堵塞;淤塞。 唐 元稹 《唐故越州刺史贈左散騎常侍薛公神道碑文銘》:“其最患人者, 荻塘 河水瀦淤逼塞,不能負舟,公濬之百餘里。” 清 金友理 《太湖備考·水治》:“並禁毋得侵築,逼塞上流。”
(3).指地方偏僻閉塞。《明史·韓憲王松傳》:“時棄 大寧 三衛地, 開原 逼塞不可居。”
擁塞;滯塞。《朱子語類》卷一○四:“今人大抵偪塞滿胸,有許多伎倆,如何便得他虛。” 清 錢謙益 《題李長蘅為吳生畫溪山秋靄圖》詩:“詩腸淚眼半焦枯,短歌偪塞堪盧胡。”
逃虛
逃避世俗,尋求清靜無欲的境界。 宋 王安石 《次韻酬吳彥珍見寄》之二:“白日憶君聊遠望,青林嗟我似逃虛。” 宋 王十朋 《自鄂渚至夔府途中記所見一百十韻》:“孺子《滄浪曲》,漁人《欸乃謡》。逃虛音可喜,得雋語同囂。” 明 文徵明 《次韻施膚庵先生夏日讀佛書》:“解脫煩勞初見性,悟空諸妄欲逃虛。”
乾隆名句,豁如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