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桃源·秋海棠原文
愁紅低影碧闌乾,玲玲風佩寒。
背人無語小屏山,相扶秋病闌。
宜翠竹、近苔錢,嬋娟庭戶間。
相思種子隔年年,幽芳和淚鮮。
詩詞問答
問:醉桃源·秋海棠的作者是誰?答:李雯
問:醉桃源·秋海棠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參考注釋
愁紅
謂經風雨摧殘的花。亦以喻女子的愁容。 唐 李賀 《黃頭郎》詩:“南浦芙蓉影,愁紅獨自垂。” 唐 溫庭筠 《惜春詞》:“ 秦 女含嚬向煙月,愁紅帶露空迢迢。”
碧闌
綠色欄桿。 前蜀 花蕊夫人 《宮詞》之六十:“倚遍碧闌忘去住,俄驚宮月照華堂。” 元 黃庚 《池荷》詩:“紅藕花多映碧闌,秋風纔起易凋殘。”
玲玲
形容玉相擊的聲音
玲玲盈耳
風佩
亦作“ 風珮 ”。指在風中搖動的玉佩。亦用來比喻像玉佩一樣擺動或相碰時發出聲音之物。 唐 駱賓王 《在江南贈宋五之問》詩:“露金薰菊岸,風佩搖蘭坂。” 陳熙晉 箋註:“《楚辭·離騷經》:‘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曹植 《公讌詩》:‘秋蘭佩長坂,朱華冒緑池。’” 宋 陸游 《枕上》詩:“商略明朝當少霽,南簷風珮已鏘然。”自註:“都下新作藥玉,風響如古玉珮,珩璜琚瑀悉備。”
背人
(1) 隱諱不願使人知道
他得過背人的病
(2) 沒有人或人看不到
背人的地方
無語
(1).沒有話語;沒有說話。 唐 任翻 《惜花》詩:“無語與花別,細看枝上紅。” 宋 蘇軾 《惠山謁錢道人登絕頂望太湖》詩:“ 孫登 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2).形容寂靜無聲。 唐 崔涯 《黃蜀葵》詩:“獨立悄無語,清愁人詎知?” 金 元好問 《寄答趙宜之兼簡溪南詩老》詩:“ * 有情留小飲,青燈無語伴微吟。”
屏山
(1).山名。其山如屏,故稱。 唐 柳宗元 《柳州山水記》:“南有山,正方而崇,類屏者曰 屏山 。”
(2).如屏之山。 宋 陳岩肖 《庚溪詩話》卷下:“千里故鄉,十年華屋,亂魂飛過屏山簇。” 明 高明 《琵琶記·官邸憂思》:“歸夢杳,繞屏山煙樹,那是家鄉。”
(3).指屏風。 唐 溫庭筠 《南歌子》詞:“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鴛枕映屏山。” 宋 歐陽修 《蝶戀花》詞:“枕畔屏山圍碧浪,翠被華燈,夜夜空相向。” 清 納蘭性德 《玉連環影》詞:“掩屏山,玉鑪寒,誰見兩眉愁聚倚闌乾。” 清 龔自珍 《太常行》詞:“月子下屏山,算窺見瑤池夢還。”
相扶
相輔;相依。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天下和平,與義相扶。”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馬融 鴻儒,思洽識高,吐納經范,華實相扶。” 宋 王安石 《酴醾金沙二花合發》詩:“相扶照水弄春柔,發似矜誇歛似羞。”
翠竹
綠竹。 南朝 齊 謝朓 《游後園賦》:“積芳兮選木,幽蘭兮翠竹。” 唐 鮑溶 《雲溪竹園翁》詩:“硠硠雲溪里,翠竹和雲生。” 明 何景明 《過馬溪田村居》詩:“宛宛清河曲,團團翠竹村。” 葉聖陶 《線下·金耳環》:“綠意瀰漫的原野在兩旁平轉;時時有一叢深樹或翠竹一閃而過,標識著那裡有村落。”
苔錢
苔點形圓如錢,故曰“苔錢”。 南朝 梁 劉孝威 《怨詩》:“丹庭斜草徑,素壁點苔錢。” 宋 司馬光 《和宋復古小園書事》:“東家近亦富,滿地布苔錢。” 清 金農 《寄閔八》詩:“簡雨疎風草堂閉,定知一夕長苔錢。”
嬋娟
(1) 姿態美好
不醉莫言還,請看枝間。已飄零一片減嬋娟。——《 * 》
(2) 美女
綺窗羅幕鎖嬋娟
(3) 月亮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庭戶
(1).猶門戶。喻指某種造詣、境界。 南朝 梁 陸倕 《將至潯陽郡教》:“ 光武 靈臺 之籍,較涉根基; 張華 聚土之書,略見庭戶。”
(2).官署。 唐 韓愈 《新修滕王閣記》:“春生秋殺,陽開陰閉,令修於庭戶。數日之閒,而人自得於湖山千里之外。”
(3).泛指庭院。 唐 方乾 《新秋獨夜寄戴叔倫》詩:“遙夜獨不臥,寂寥庭戶中。” 宋 柳永 《二郎神·七夕》詞:“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
(4).猶門庭;門戶。 宋 辛棄疾 《沁園春·迭嶂西馳》詞:“似 謝 家子弟,衣冠磊落; 相如 庭戶,車騎雍容。”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娥》:“﹝ 霍桓 ﹞以神童入泮。而母過於愛惜,禁不令出庭戶。”
相思
互相思念,多指男女彼此思慕
種子
(1)
(2) 植物的胚發育而成的顆粒狀物,能萌發成新的植株
蔬菜種子
(3) 進行分組淘汰賽時,被安排在各組裡的實力較強的運動員,也指這樣的運動隊
種子隊
幽芳
(1).清香。亦指香花。 唐 張九齡 《南還贈京都舊僚》詩:“欲贈幽芳歇,行悲舊賞移。” 唐 李商隱 《贈從兄閬之》詩:“城中猘犬憎蘭佩,莫損幽芳久不歸。” 宋 歐陽修 《豐樂亭記》:“日與 滁 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 朱丹 《高加索大道上》詩:“泉水在山谷里鳴唱,野花放散著幽芳。”
(2).比喻高潔的德行。 宋 葉適 《奉議郎鄭公墓志銘》:“懼老且死,不能振幽芳,昭遺緒,豈惟不肖又抱不孝之罪以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