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王士禎的《同楊西印副使蔡馠若秀才夜登觀音山眺曲阿後湖》
全文:
我昨南渡登金焦,鯨魚跋浪生風濤。
更上君山俯震澤,長江萬里窮秋毫。
五日探奇興不盡,曲阿城畔來登高。
觀音山高高百丈,星辰羅列捫層霄。
懸崖絕磴掛猿臂,崇巒疊嶂森松毛。
山巔作亭瞰飛鳥,湖光山色相周遭。
練湖一萬六千頃,勢與江海爭迢遙。
淵注渟著古所嘆,滄桑磨滅非前朝。
風景不異謝郎死,我來憑眺凌寒宵。
長嘯空山荅山鬼,驚飛雕鶻求其曹。
滄波混茫接元氣,有如盂水浮堂坳。
冰夷擊鼓百靈集,金支翠羽光飄搖。
是時月黑風怒號,萬弩突射錢塘潮。
蛟龍屓贔時隱現,靈胥慘澹天吳驕。
高麗長山互鉤帶,六州一氣回斗杓。
楊公蘄黃昔開府,坐清江漢真人豪。
蔡生白晢美無度,頗能飲酒歌離騷。
東吳菰蘆有君輩,力鞭巨石驅神鰲。
練塘一勺好棲托,結鄰未卜心空勞。
酒闌歌罷意惆悵,煙江明日橫輕舠。
參考注釋
高麗
朝鮮歷史上的王朝(公元 918—1392)。我國習慣上多沿用來指稱朝鮮或關於朝鮮的事物
過了高麗界,海水竟似湖光,藍極綠極,凝成一片。—— 冰心《寄小讀者》
長山
秦 漢 指帝王陵墓。《文選·潘岳<西征賦>》:“造長山而慷慨,偉龍顏之英主。” 李善 註:“《漢書》……又曰: 高祖 葬 長陵 。《三秦記》曰: 秦 名天子冢曰長山。 漢 曰陵,故通名山陵。”
鉤帶
亦作“鉤帶”。1.即帶鉤。《荀子·禮論》:“説褻衣,襲三稱,縉紳而無鉤帶矣。” 楊倞 註:“搢紳,謂扱於帶。鉤之所用弛張也,今不復解脫,故不設鉤也。”
(2).連綴;互相牽連。《文選·阮籍<詠懷>之九》:“連畛距阡陌,子母相鉤帶。” 劉良 註:“子母,瓜之子母也。鉤帶,猶連綴也。” 唐 王勃 《慈竹賦》:“如母子之鉤帶,似閨門之悌友。”
六州
(1).指古代九州中的六州。《逸周書·程典》:“維三月既生魄, 文王 合六州之侯,奉勤於 商 。” 孔晁 註:“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伏事 殷 也。”《呂氏春秋·古樂》:“ 湯 於是率六州以討 桀 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寧。”《文選·郭璞<江賦>》:“滈汗六州之域,經營炎景之外。” 李善 註:“六州, 益 、 梁 、 荊 、 江 、 揚 、 徐 。”其中 益州 置於 漢 , 江州 置於 晉 ,已非古九州之名。
(2).指 唐 時六州郡。《新唐書·突厥傳上》:“初, 突厥 內屬者分處 豐 、 勝 、 靈 、 夏 、 朔 、 代 間,謂之 河曲 六州降人。” 唐 李商隱 《過故府中武威公交城舊庄感事》詩:“山下祇今黃絹字,淚痕猶墮六州兒。” 馮浩 註:“六州兒者,指 河北 魏博 諸州也。《舊》、《新》書《羅威傳》:“自 至德 中, 田承嗣 盜據 相 、 魏 、 澶 、 博 、 衞 、 貝 等六州,募置牙軍。語曰:‘ 長安 天子, 魏府 牙軍。’謂其勢強也。 魏 博 六州, 唐 時常語”。”此指 魏 博 六州。
(3).樂曲名。《文獻通考·樂考十九》:“本朝鼓吹,止有四曲:《十二時》、《導引》、《降仙臺》並《六州》為四。每大禮宿齋或行幸,遇夜每更三奏,名為警場…… 政和 七年,詔《六州》改名《崇明祀》,然天下仍謂之《六州》,其稱謂已熟也。”
一氣
(1) 一舉,一次,不間斷地
一氣呵成
(2) 同一幫派,聲氣相通;同夥
他們通同一氣
(3) 一陣(多含貶義)
瞎鬧一氣
斗杓
(1).即斗柄。《淮南子·天文訓》:“斗杓為小歲。” 高誘 註:“斗,第五至第七為杓。” 宋 王安石 《作翰林時》詩:“欲知四海春多少,先向天邊問斗杓。” 元 元淮 《立春日賞紅梅之作》詩:“昨夜東風轉斗杓,陌頭楊柳雪纔消。”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御製千字詔》:“斗杓所豎,節序以更。”參見“ 斗柄 ”。
(2).比喻為人所敬仰者或眾人的引導者。 清 唐孫華 《顧端文公祠》詩之一:“斗杓當代擅聲華,俎豆江乾歲月遐。” 章炳麟 《<民報>紀念會祝詞》:“自茲以後,惟不懈益厲,為民斗杓,以起征胡之鐃吹,流 大漢 之天聲。” 章炳麟 《訄書·別錄乙》:“ 黃先生 論學,如 大禹 導山水,脈絡分明,吾黨之斗杓也。”
王士禎名句,同楊西印副使蔡馠若秀才夜登觀音山眺曲阿後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