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銍的《向伯恭薌林詩》
全文:
楚人喻薌草,可佩復可食。
靈均楚同姓,放逐去其國。
皎皎忠良心,惕惕懼讒賊。
扁舟下滄浪,魂迷招不得。
至今芳洲上,寂寞少春色。
我公異於是,聲譽超八極。
挽公青霞裾,接武紫鸞翼。
直契慕湘纍,論心不淪跡。
我是眾薌林,澡身而浴德。
同心等崇蘭,直節逾蒼柏。
登善味芝朮,去惡鋤枳棘。
荀令十里香,揚雄一區宅。
君臣相唯諾,品題來藻飾。
日光萬丈長,眾薌馥芳澤,況了大因緣,功名皆戲劇。
手擊妙喜國,心湛水精域。
諸天眾薌雲,旃檀雜檐卜。
登門三十年,歲晚仍作客。
誦公薌林詩,心境為澄澈。
雖非歌商頌,聲亦出金石。
參考注釋
皎皎
(1).潔白貌;清白貌。《詩·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 三國 魏 曹植 《蟬賦》:“皎皎貞素,侔 夷 節兮。帝臣是戴,尚其潔兮。” 宋 曾鞏 《明妃曲》之一:“喧喧雜虜方滿眼,皎皎丹心欲語誰?” 明 楊珽 《龍膏記·邪萌》:“美目娟娟,涵著一泓秋水;芳顏皎皎,帶著幾度清風。” 郭沫若 《滿江紅·贊南京路上好八連》詞:“不染纖塵, 南京路 八連皎皎。盡教你,染缸多大,糖衣多巧。”
(2).明亮貌。《楚辭·遠遊》:“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敦煌曲子詞·菩薩蠻》:“盈盈江上女,兩兩溪邊舞。皎皎綺羅光,輕輕雲粉粧。” 明 許潮 《南樓月》曲:“皎皎銀蟾如晝,看扶疎丹桂,影落金甌。” 聞一多 《晴朝》詩:“皎皎的白日啊!將照遍了朱樓底四面。”
(3).明白貌;分明貌。 晉 葛洪 《<抱朴子>自敘》:“不為皎皎之細行,不治察察之小廉。” 唐 孟郊 《秋懷》詩之六:“單牀寤皎皎,瘦臥心兢兢。” 宋 曾鞏 《祭王平甫文》:“何堂堂而山立,忽泯泯而颷馳。訃皎皎而猶疑,淚汍汍而莫制。”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陳羽》:“寫難狀之景,了了目前;含不盡之意,皎皎言外。”
良心
(1) 個人內心的是非感;對自己行為、意圖或性格的好壞的認識;同時具有一種做好人好事的責任感,常被認為能引起對於做壞事的內疚和悔恨
(2) 對道德行為主要原則的先天知識
惕懼
戒懼。《呂氏春秋·慎大》:“ 湯 乃惕懼,憂天下之不寧,欲令 伊尹 往視 曠夏 。”《易·乾》“夕惕若厲” 唐 孔穎達 疏:“雖至於夕,恆懷惕懼。”
讒賊
(1).誹謗中傷,殘害良善。《詩·陳風·防有鵲巢序》:“《防有鵲巢》,憂讒賊也。” 孔穎達 疏:“憂讒賊者,謂作者憂讒人,謂為讒以賊害於人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無怨望忿怒之患,彊弱之難,無讒賊妒疾之人。”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其辭述己之始生,以至壯大,迄於將終,正道直行,而罹讒賊。”
(2).指好誹謗中傷殘害良善的人。《管子·四稱》:“良臣不使,讒賊是舍。”《楚辭·劉向<九嘆·愍命>》:“刜讒賊於中廇兮,選 呂 管 於榛薄。” 王逸 註:“言己欲為君斫去讒賊之臣於堂廇之中,選進 呂尚 、 管仲 之徒以為輔佐,則邦國安寧也。” 唐 柳宗元 《吊萇弘文》:“夫何大夫之炳烈兮,王不寤夫讒賊。”
王銍名句,向伯恭薌林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