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千秋的《賀新郎(石城弔古)》
全文:
弔古城頭去。
正高秋、霜晴木落,路通洲渚。
欲問紫髯分鼎事,只有荒祠煙樹。
巫覡去、久無簫鼓。
霸業荒涼遺堞墜,但蒼崖、日閱征帆渡。
興與廢,幾今古。
夕陽細草空凝佇。
試追思、當時子敬,用心良誤。
要約劉郎銅雀醉,底事遽爭荊楚。
遂但見、吳蜀烽舉。
致使五官伸腳睡,喚諸兒、晝取長陵土。
遺此恨,欲誰語。
參考注釋
巫覡
古代稱女巫為巫,男巫為覡,合稱“巫覡”。後亦泛指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的巫師。《荀子·正論》:“出戶而巫覡有事。” 楊倞 註:“女曰巫,男曰覡。” 漢 王符 《潛夫論·巫列》:“巫覡祝請亦其助也。”《新唐書·黎乾傳》:“時大旱, 乾 造土龍,自與巫覡對舞,彌月不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崔猛》:“但我所言,不類巫覡,行之亦盛德。”
簫鼓
簫與鼓。泛指樂奏。 南朝 梁 江淹 《別賦》:“琴羽張兮簫鼓陳, 燕 趙 歌兮傷美人。”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桂林集句》詞:“家種黃柑丹荔,戶拾明珠翠羽,簫鼓夜沉沉。” 明 王玉峰 《焚香記·赴任》:“樓船簫鼓交龍旆,想赴京時半肩行李,從今一洗當年恥。”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端午龍舟》:“ 乾隆 初,上於端午日,命內侍習競渡於 福海 中,皆畫船簫鼓,飛龍鷁首,絡繹於鯨波怒浪之間。”亦指軍樂。 唐 李白 《發白馬》詩:“將軍發白馬,旌節渡 黃河 。簫鼓聒山嶽,滄溟涌濤波。”
王千秋名句,賀新郎(石城弔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