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軾的《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
全文:
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
方將怨無襦,忽復歌緇衣。
堂堂孔北海,直氣凜群兒。
朱輪未及郊,清風已先馳。
何以累君子,十萬貧與羸。
滔滔滿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時劍關路,春山聞子規。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邦人
(1).國人;百姓。《書·金縢》:“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按,《史記·魯世家》作“國人”。 宋 沉遼 《和穎叔西園春宴》:“太守樂邦人,縱觀迨時豊。” 清 方文 《東湖行》:“郡縣有司既草草,邦人好事者亦少。”
(2).諸侯。《詩·小雅·沔水》:“嗟我兄弟,邦人諸友。” 毛 傳:“邦人諸友,謂諸侯也。”
(3).鄉里之人;同鄉。《韓詩外傳》卷十:“臣 麥丘 之邦人。” 宋 梅堯臣 《南陽謝紫微輓詞》之三:“里社當存祀,邦人定立碑。” 明 高啟 《死亭灣》詩:“邸吏驚赤綬,邦人候朱輪。” 清 吳廷華 《沉孝子行》:“我友哭子幾喪明,邦人請旌留孝名。”
芒刺
(1).草木莖葉、果殼上的小刺。 唐 杜甫 《除草》詩:“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 唐 陸龜蒙 《薔薇》詩:“外布芳菲雖笑日,中含芒刺欲傷人。” 清 吳振蘭 《和孟東野<審交詩>》:“滋養待成林,芒刺傷我手。”
(2).比喻隱患。《周書·閔帝紀論》:“政由 寧氏 ,主懷芒刺之疑。”《周書·文閔明武宣諸子傳論》:“ 高祖 克翦芒刺,思弘政術,懲專朝之為患,忘維城之遠圖。”參見“ 芒刺在背 ”。
(3).比喻言詞尖刻。 章炳麟 《國故論衡·論式》:“法 晉 宋 者,知其病徵,宜思有以相過,而專務溫藉,詞無芒刺。” 魯迅 《書信集·致黎烈文》:“一涉筆,總不免含有芒刺,真是如何是好。”
蘇軾名句,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