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岳珂的《范正獻書畢帖贊》
全文:
士之以道義相從,豈計其功,而況乎公。
當其任紬繹唐事之寄,所以極簡編之從容。
亦既上成書於邇英,而公猶得以三百年之鑑,信其遺風。
則是一紀之淹,乃所以就百世之功。
石渠蘭台,片言帝聰,考盤弗為,皦然初終,尤以見公子於元豐。
蓋盡其魏闕之心,而裕陵之於溫國,未嘗不知其畎畝之忠也。
此帖之存,公心天通。
詆斥之誣,吁嗟麟窮。
參考注釋
石渠
(1).石築的水渠。 漢 劉楨 《公宴》詩:“清川過石渠,流波為魚防。” 唐 孟浩然 《病癒過龍泉寺精舍呈易業二公》詩:“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2).見“ 石渠閣 ”。
蘭台
(1). 戰國 楚 台名。故址傳說在今 湖北省 鍾祥縣 東。《文選·宋玉<風賦>序》:“ 楚襄王 游於 蘭臺 之宮, 宋玉 、 景差 侍。” 李周翰 註:“ 蘭臺 ,臺名。” 唐 張九齡 《登古陽雲台》詩:“ 楚國 茲故都, 蘭臺 有餘址。”
(2). 漢 代宮內收藏典籍之處。《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祕書。” 漢 焦贛 《易林·巽之明夷》:“典策法書,藏蘭臺,雖遭潰亂,獨不逢災。”
(3).泛指宮廷藏書處。《南史·徐勉傳》:“方領矩步之容,事滅於旌鼓;蘭臺石室之典,用盡於帷蓋。”
(4).指御史台。 漢 代的御史中丞掌管蘭台,故稱。《資治通鑑·齊東昏侯永元二年》:“ 慧景 燒蘭臺府署為戰場。” 胡三省 註:“蘭臺,御史臺也。” 元 黃溍 《日損齋筆記·雜辯》:“蓋御史有兩丞,其一在蘭臺,謂之中丞。”又 東漢 時 班固 為蘭台令史,受詔撰《光武本紀》,故史官亦稱“ 蘭臺 ”。
(5). 唐 代指秘書省。 唐 白居易 《秘書省中憶舊山》詩:“猶喜蘭臺非傲吏,歸時應免動移文。” 唐 李商隱 《無題》詩:“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馮浩 箋註:“《舊書·職官志》:秘書省, 龍朔 初改為蘭臺, 光宅 時改為麟臺, 神龍 時復為秘書省。”
(6).相術家指鼻的左側。《太清神鑒》卷二:“準頭主富貴貧賤,百事吉凶……左為蘭臺,右為廷尉。”《舊唐書·方伎傳·袁天綱》:“ 天綱 謂 淹 曰:‘公蘭臺成就,學堂寬博,必得親糾察之官,以文藻見知。’” 明 謝讜 《四喜記·詩禮趨庭》:“天庭忒恁低,地閣那曾偉,準頭偏,蘭臺、廷尉俱虧……恐今生虎榜姓難題。”
(7).道教指肝臟。《雲笈七籤》卷十九:“經曰:‘肺為尚書,肝為蘭臺,心為太尉公。’”
片言
簡短的文字或語言
帝聰
帝王的聽聞。 唐 章碣 《贈邊將》詩:“行收部落歸天闕,旋進封疆入帝聰。”《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賢聲愈著,直達帝聰。”
考盤
亦作“ 考磐 ”。成德樂道。《詩·衛風·考槃》:“考槃在澗,碩人之寬。” 毛 傳:“考,成;槃,樂。” 陳奐 傳疏:“成樂者,謂成德樂道也。”《漢書·敘傳下》:“ 竇後 違意,考盤於 代 。”《考槃序》則言此詩為刺 莊公 “不能繼先公之業,使賢者退而窮處”,故後即以喻隱居。 晉 陸雲 《逸民賦》:“鄙 終南 之辱節兮,韙 伯陽 之考槃。”《晉書·隱逸傳·張忠》:“先生考磐山林,研精道素。” 唐 岑參 《太一石鱉崖口潭舊廬招王學士》詩:“此地可遺老,勸君來考槃。” 宋 蘇轍 《次韻秦觀見寄》:“考槃溪山間,自獻恥乾謁。” 清 姚鼐 《獲嘉渡河》詩:“想見幽人尚考盤,安得同歸脫鞿絆。”一說,“考,扣也;槃,器名。葢扣之以節歌,如鼓盆拊缶之為樂也。”見 宋 朱熹 《詩集傳》引 陳氏 說。近人亦或從之,以為是奴隸出亡反抗之辭。見 高亨 《詩經今注》及 鮑昌 《釋考槃》。
皦然
(1).清楚明白的樣子。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同類相動》:“百物其去所與異,而從其所與同,故氣同則會,聲比則應,其驗皦然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檄者,皦也。宣露於外,皦然明白也。” 明 宋濂 《<大般若經通關法>序》:“ 雪山 編參諸方,嘗主藏鑰於 靈隱 景德禪寺 ,其衞道之志蓋皦然雲。”
(2).清白貌。 漢 蔡邕 《薦皇甫規》:“出處抱義,皦然不污。”《後漢書·樂恢傳》:“ 恢 獨皦然不污於法。”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述異·桃花夫人示夢》:“志節皦然,可表天日。”
(3).潔白光亮貌。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四:“常有雙鶴素羽皦然,日夕偶影翔集。”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三:“仰視星斗,磊落與人近,皦然天地,如在玉壺中。”
初終
始終。 宋 曾鞏 《祭歐陽少師文》:“維公平生,愷悌忠實,內外洞徹,初終若一。”《清史稿·諸王傳七論》:“乾乾翼翼,靡間初終。” 李大釗 《青春》:“而宇宙之果否為無盡,當問宇宙之有無初終。”
公子
古代稱諸侯的兒子或女兒,後來稱豪門世家的兒子,也用來尊稱別人的兒子
大公子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史記·魏公子列傳》
元豐
宋神宗趙頊年號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 齊安舟行適 臨汝。(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 宋· 蘇軾《石鐘山記》
岳珂名句,范正獻書畢帖贊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