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歸詩十八首·十年渡揚子原文
十年渡揚子,狎此如衽席。今始識風波,呼吸投不測。
舉世皆駭機,避就本無益。
不死亦偶然,餘生真可惜。
不然此春光,遂與成永隔。
出險心已夷,聊共子游息。
望中指北固,沿溪花的的。
言詣山之陰,仰觀快奇壁。
偉哉鐵柱峰,<山含>岈疑斧劈。
傍有衲子居,幽洞秘丹碧。
洞中少寒暑,龕燈伴朝夕。
嗟餘風波民,何由得此適。
幸已脫魚腹,復爾耽旦宅。
稽首禮大悲,終然度苦厄。¤
詩詞問答
問:南歸詩十八首·十年渡揚子的作者是誰?答:李流芳
問:南歸詩十八首·十年渡揚子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李流芳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流芳名句大全
參考注釋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衽席
亦作“袵席”。1.床褥與莞簟。《周禮·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牀笫、凡褻器。”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衽席,單席也。” 賈公彥 疏:“衽席者,亦燕寢中臥席…… 司農 雲‘單席’,則臥之簟席。” 錢玄 《三禮名物通釋·衣服·韍舄》:“衽席之制,牀上版曰笫,亦曰簀。笫上之席曰莞,亦曰簟。簟上加衽,衽即褥。”
(2).泛指臥席。《韓詩外傳》卷二:“ 姬 ( 樊姬 )曰:‘妾得侍於王,執巾櫛,振衽席,十有一年矣。’” 唐 李德裕 《蚍蜉賦》序:“此郡多蚍蜉,余所居臨流,實繁其類,或聚於袵席,或入於盤盂,終日厭苦,而不知可御之術。”
(3).引申為寢處之所。 清 王韜 《變法自強下》:“視萬里有如咫尺,經滄波有同袵席。”
(4).宴席;座席。《禮記·坊記》:“衽席之上,讓而坐下,民猶犯貴。”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
(5).借指男女 * 之事。《莊子·達生》:“人之所取畏者,袵席之上,飲食之閒;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 郭象 註:“至於 * 之害,動皆之死地而莫不冒之。” 成玄英 疏:“況飲食之間,不能將節;袵席之上,恣其 * ,動之死地,萬無一全。”《新唐書·高宗紀贊》:“ 高宗 溺愛袵席,不戒履霜之漸,而毒流天下,貽禍邦家。” 明 陸樹聲 《病榻寤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而大戒存焉,故以肥甘為酖毒,袵席為畏途者,戒於所易溺也。”
(6).借指太平安居的生活。語出《大戴禮記·主言》:“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衝乎千里之外;其征也,袵席之上還師。” 唐 陳子昂 《為河內王等論軍功表》:“臣等不能折衝虜庭,還師袵席。” 清 秋瑾 《失題》:“中流砥柱,力挽狂瀾,具大才,立大業,拯斯民於衽席,奠國運如磐石,非大英雄無以任之。” 葉聖陶 《窮愁》:“ 阿松 所識,不出里巷鄙夫,豪富階除,平生所未履,寧復有為之解艱難而登衽席者耶?”
(7).謂使得平安。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二·駱文忠公遺愛》:“ 蜀 民見 駱公 用兵如此之神速,以為 諸葛 復生,且出水火而袵席之,皆曰:‘ 駱公 活我。’”
風波
(1) 風和波浪。比喻生活或命運中所遭遇的不幸或盛衰變遷
世路風波
惹出風波
(2) 亂子;糾紛
風波迭起
呼吸
(1) 機體和組織與周圍環境交換氣體;肺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2) 機體和組織與周圍環境交換氣體的過程;肺吸氣和呼氣動作的全過程
不測
料想不到的事情,多指禍患;意外
禍且不測,敢望報乎?——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戰國策·燕策》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漢·賈誼《過秦論》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以防不測;險遭不測;不可探測的
舉世
整個人世;全世界
舉世聞名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駭機
突然觸發的弩機。比喻猝發的禍難。語出《後漢書·皇甫嵩傳》:“今將軍遭難得之運,蹈易駭之機。” 唐 劉禹錫 《謝中書張相公》:“一坐飛語,如衝駭機。” 宋 陸游 《寄黃龍升老》詩:“世衰道喪士自欺,山林亦復踐駭機。” 清 錢謙益 《次韻答士龍》之一:“白首孤臣踐駭機,天門夢斷翮猶飛。”
避就
(1).避開與趨就。《莊子·盜跖》:“夫欲惡避就,固不待師,此人之性也。” 成玄英 疏:“夫欲之則就,惡之則避,斯乃人物之常情,不待師教而後為之哉。” 宋 蘇軾 《思堂記》:“君子之於善也,如好好色,其於不善也,如惡惡臭,豈復臨事而後思,計議其美惡而避就之哉。” 清 趙執信 《行十八灘中》詩:“篙師工避就,色授頤指揮。”
(2).迴避遷就。《魏書·高允傳》:“至如 高允 者,真忠臣矣。朕有是非,常正言面論,至所不樂聞者,皆侃侃而説,無所避就。”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上:“但《論語》云:邦君樹塞門。樹猶屏也。不言君,但言邦,此皆委曲避就之意也。” 章士釗 《黃花崗之役·趙伯先事略》:“又激於意氣,跅弛不羈,被酒大言,無所避就。”
(3).“避禍就福”之省稱。 宋 陳亮 《三國紀年·陳登田疇》:“以如是之資,而使志士思避就之計,豈不甚可惜哉!”
無益
沒有益處
無益的享樂
偶然
突然的,不是經常的;意想不到的
偶然現象
偶然事件
餘生
(1) 指人的晚年
(2) 倖存的生命
劫後餘生
可惜
憐惜;愛惜
他不願吃那些零七八碎的東西,可惜那些錢。——老舍《駱駝祥子》
不然
(1)
不是這樣,並非如此
其實不然
(2)
用在句子開頭,表示否定對方的話
不然,事情沒有那樣簡單
(3)
否則,錶轉折,不這樣做就會出現相反的結果或情況
我得早點去,不然就趕不上大車了
(4)
否則
要去就別遲到,不然,就甭去了
永隔
猶永別。永久分離。 漢 禰衡 《鸚鵡賦》:“痛母子之永隔,哀伉儷之生離。”《隋書·元德太子昭傳》:“永隔存沒,長分古今。” 宋 無名氏 《異聞總錄》卷三:“ 齊氏 指曰:‘先生居也。救心誠堅,萬苦莫退,渠有凌辱,妾必得還,無忽忿容,遂令永隔。勉之,從此辭矣。’”
險心
(1).僥倖的心理。 漢 王充 《論衡·難歲》:“俗人險心,好信禁忌。” 宋 黃庭堅 《賈天錫等乞詩》詩:“險心游萬仞,躁欲生五兵。”
(2).險惡的用心。 唐 元稹 《酬劉猛見送》:“險心露山嶽,流語翻波濤。”
游息
(1).猶行止。《淮南子·要略》:“故言道而不言事,則無以與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則無以與化游息。”
(2).遊玩與休憩。《孔叢子·嘉言》:“子,吾心也。子以 齊 為游息之館,當或可救,子幸不吾隱也。” 宋 歐陽修 《吉州學記》:“學有堂筵齋講,有藏書之閣,有賓客之位,有游息之亭。” 郁達夫 《青島、濟南、北平、北戴河的巡遊》:“還有那個 三皇殿 哩,再過兩年,怕廟址都要沒處去尋了。我不懂 北戴河 的公益所,何以不去修理修理,使成一避暑的游息之所。”
遊玩和休息。 漢 揚雄 《逐貧賦》:“貧遂不去,與我游息。” 唐 盧照鄰 《釋疾文·悲夫》:“出戶庭兮游息,千萬里兮無極。”《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 卓王孫 ﹞園中有花亭一所,名曰 瑞仙 ,四面芳菲爛熳,真可游息。”
望中
(1).視野之中。 唐 權德輿 《酬馮監拜昭陵途中遇雨》詩:“ 甘谷 行初盡, 軒臺 去漸遙;望中猶可辨,耘鳥下山椒。” 宋 周必大 《次韻沉世得撫乾川泳軒》:“華闕望中敞,棠陰坐上得。”
(2).想望之中。 宋 王安石 《江口送道源》詩:“六朝人物草連空,今日無端入望中。” 宋 辛棄疾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 揚州 路。” 明 謝榛 《秋日懷弟》詩:“別後幾年兒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北固
山名。固,也寫作“顧”。在今 江蘇省 鎮江市 東北。有南、中、北三峰。北峰三面臨江,形勢險要,故稱“北固”。 南朝 梁武帝 曾登此山,謂可為 京口 壯觀,改曰“北顧”。參閱《世說新語·言語》“ 荀中郎 在 京口 ,登 北 固 望海雲” 劉孝標 注引《南徐州記》、《南史·臨川靜忠王宏傳》。 元 薩都剌 《偕曹克明登北固樓》詩:“ 江南 三月萬花柳, 北固山 頭一回首,東風吹緑 揚子江 ,灧灧紅波瀉春酒。”
的的
(1) 明白,昭著
(2) 副詞。的確;實在
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清· 林覺民《與妻書》
鐵柱
(1).鐵鑄的柱子。 漢 焦贛 《易林·旅之鹹》:“金樑鐵柱,千年牢固。”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淇水》:“東出今瀆,破故堰,其堰悉鐵柱、木石參用。” 唐 無名氏 《開河記》:“乃有數武夫拽 叔謀 ,脫去其衣,惟留犢鼻,縛鐵柱上,欲以銅汁灌之。” 宋 蘇軾 《兩橋詩·西新橋》:“千年誰在者,鐵柱 羅浮 西。”
(2).即柱卷。語出《後漢書·輿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後,高五寸,以纚為展筩,鐵柱卷,執法者服之。” 劉昭 注引 荀綽 《晉百官表》:“鐵柱,言其厲直不曲橈。” 唐 儲光羲 《晚次東亭獻鄭州宋使君文》詩:“鐵柱勵風威,錦軸含光輝。” 唐 溫庭筠 《病中書懷呈友人》詩:“豸冠簪鐵柱,螭首對金鋪。”參見“ 柱卷 ”。
衲子
僧人。 宋 黃庭堅 《送密老住五峰》詩:“水邊林下逢衲子,南北東西古道場。” 明 湯顯祖 《南柯記·禪請》:“不去罷。我看衲子們談經説誦的,不在話下。” 清 沉復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衲子請觀萬年缸,缸在香積廚,形甚巨,以竹引泉灌其內,聽其滿溢,年久結苔厚尺許。”
丹碧
(1).泛指塗飾在建築物或器物上的色彩。 宋 陸游 《桃源憶故人·應靈道中》詞:“丹碧未乾人去,高棟空留句。” 清 唐甄 《潛書·非文》:“昔京師有琢冰為人狗之形者,被以衣裳,綴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
(2).猶丹青。指繪畫。 清 王晫 《今世說·寵禮》:“﹝ 史鑑宗 ﹞心靈敏,多藝能,能詩善弈,工字學,兼精丹碧。”
洞中
命中,切中。《續資治通鑑·宋仁宗皇祐四年》:“弩發輒洞中,賊勢稍屈。” 清 夏燮 《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 關提軍 善識砲性,梵谷下遠近,發皆洞中。” 林紓 《枕岱軒記》:“﹝君﹞與餘論吏治,洞中民隱。”
寒暑
(1) 氣候的冷和熱
寒暑表
(2) 冬天和夏天,常用來表示整個一年
經歷了幾十個寒暑
龕燈
亦作“ 龕鐙 ”。佛龕、神龕前的長明燈。 唐 溫庭筠 《宿秦生山齋》詩:“龕燈落葉寺,山雪隔林鐘。” 宋 參寥子 《夏秋偶興》詩:“龕鐙悶古殿,梵唄無餘音。” 清 龔自珍 《賀新涼·僑寓吳下滄浪亭與王子梅諸君談藝》詞:“傍龕燈來稱教主,琉璃焰起。” 傅尃 《感懷》詩之四:“龕燈回向期皈佛,蠹簡飄零且著書。”
朝夕
(1) 時時;日日夜夜
朝夕思慕
朝夕遣人。——《漢書·李廣蘇建傳》
汝朝夕待母。——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史朝夕獄門外。——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 一朝一夕,指短時間
只爭朝夕
餘風
遺風;遺留的風教
何由
亦作“ 何繇 ”。1.從何處,從什麼途徑。《楚辭·天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僕雖嚚頑,願從足下。雖然,何由而自達哉!” 唐 王昌齡 《送韋十二兵曹》詩:“出處兩不合,忠貞何由伸?”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 晉 張華 有鸚鵡,每出還,輒説僮僕好惡。一日,寂無言; 華 問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魯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瀨修竹茂林》詩:“美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宋書·沉慶之傳》:“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成?” 明 劉基 《次韻和脫因宗道感興》詩之三:“路遠無羽翼,何由得飛還?”《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稍加責罰,此輩就到家主面前輕事重報,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著意防範,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有雲 太倉 王宮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無損。然與《玉版》對觀,無少差,信為《玉版》未損時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剝漶?或造物忌之邪?”
魚腹
(1).魚的腹腔。《史記·陳涉世家》:“ 陳勝 、 吳廣 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 陳勝 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南朝 梁 吳筠 《檄江神責周穆王璧》:“藏玉泥中,匿珪魚腹。”
(2).謂葬身魚腹,淹死。語本《楚辭·漁父》:“寧赴 湘 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明 夏完淳 《大哀賦》序:“三軍魚腹,雲橫 歇浦 之帆。”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阮龍光》:“迄今髑髏載土,念魚腹而心酸。”
旦宅
謂變化的軀體。《莊子·大宗師》:“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情死。” 成玄英 疏:“旦,日新也;宅者,神之舍也。以形之改變,為宅舍之日新耳。”
稽首
(1)
(2) 古時的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周禮·春官·大祝》。賈公彥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頓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宣子拜稽首焉。——《國語·晉語》
孟明稽首曰。——《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三國演義》
(3) 出家人所行的常禮,一般在見面時用
神仙見 西門慶,長揖稽首就坐。——《 * 》
大悲
(1).極悲哀。《呂氏春秋·明理》:“夫有天賞得為主,而未嘗得主之實,此之謂大悲。”
(2).佛教語。救人苦難之心,謂之悲;佛菩薩悲心廣大,故稱大悲。《大般涅槃經》卷十一:“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 唐 楊炯 《盂蘭盆賦》:“上妙之座,取於 燈王 之國;大悲之飯,出於 香積 之天。” 傅尃 《感秋》詩之四:“誓願眾生終度盡,幾時穩放大悲船。”
苦厄
苦難,災厄。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施鹿林東涸池》:“受胎出胎,備經苦厄。” 明 李贄 《心經提綱》:“本無生死可得,故能出離生死苦海,而度脫一切苦厄焉。”《紅樓夢》第一○一回:“至今山上猶見談經之處,天花散漫,所求甚靈,時常顯聖,救人苦厄。” 郭沫若 《文藝論集·論中德文化書》:“欲消除人類的苦厄,則在效法自然,於自然沉默之中,聽出雷鳴般的說教。”
詩文賞析
【注釋】:──(右瓜洲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