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重顯的《頌一百則》
全文:
全象全牛翳不殊,從來作者共名模。
如今要見黃頭老,剎剎塵塵在半途。
參考注釋
全牛
完整的牛。《莊子·養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後用以喻技藝熟煉,到了得心應手的境界。 唐 竇臮 《述書賦》:“ 謝氏 三昆,尚草特峻,猶注飛澗之瀑澑,投全牛之虛刀。”《丹鉛續錄·半豹》引 唐 李商隱 四六啟:“學殊半豹,藝愧全牛。”
不殊
(1).沒有區別;一樣。 漢 揚雄 《解嘲》:“世異事變,人道不殊。” 唐 杜甫 《小至》詩:“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一》:“人情物理,大抵不殊。”
(2).謂身首尚未分離。指自*殺未死。《漢書·淮南王傳》:“太子自刑,不殊。” 顏師古 註:“殊,絶也,雖自刑殺,而身首不絶也。”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楊貞婦》:“ 靜安 守節不嫁,權貴爭求之,至截髮自剄,不殊。”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 劉藻 ﹞因於三月癸酉中夜,挑燈默坐,驅侍者出,自剄不殊,宛轉於牀榻間,七日乃死。”
(3).未絕。《新唐書·吳兢傳》:“皇運不殊如帶。”
作者
(1) 文章的寫作者;藝術品的創造者
(2) 創始之人
共名
一類事物共有的名稱。相當於類概念中的屬概念。與“別名”相對。如“動物”是共名。“馬”是別名。《荀子·正名》:“故萬物雖眾,有時而欲徧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鳥獸也者,大別名也。”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以大名冠小名例》:“《荀子·正名篇》曰:‘物也者,大共名也;鳥獸也者,大別名也。’是正名百物,有共名別名之殊。”
釋重顯名句,頌一百則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