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遵式的《十六觀經頌上品中生》
全文:
不必受持方等經,解第一義明因果。
紫金台現命終時,自見身於台上坐。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不必
無須,不一定,沒有必要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唐·韓愈《師說》
受持
佛教語。謂領受在心,持久不忘。《百喻經·婦詐稱死喻》:“如彼外道,聞他邪説,心生惑著,謂為真實,永不可改,雖聞正教,不信受持。”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八:“吾嘗夢梵僧告予曰:‘世且亂, 定光佛 再出世,子有難,能日誦千聲,可以免矣。’吾是以受持。” 清 惲敬 《金剛經書後》二:“若復有人聞是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受持誦讀,為人解説。”
方等
佛教語。方正平等,謂所說之理方正而平等。為一切大乘經教的通名。《百喻經·師患腳付二弟子喻》:“方等學者非斥小乘,小乘學者復非方等,故使大聖法典二途兼亡。” 南朝 梁 惠皎 《高僧傳·譯經上·帛遠》:“﹝ 法祖 ﹞研味方等,妙入幽微。”《壇經·機緣品》:“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
第一義
(1).佛教語。指最上至深的妙理。也稱第一義諦、真諦、勝義諦。與世諦、俗諦或世俗諦對稱。《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第一義者是聖樂處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義者是聖智內自證境,非言語分別智境。言語分別不能顯示。”《壇經·付囑品》:“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唐 杜甫 《謁文公上方》詩:“願聞第一義,迴向心地初。”
(2).泛指最為重要的道理。 明 羅洪先 《論學書》:“力行是 孔 門第一義。” 魯迅 《熱風·隨感錄三十五》:“我有一位朋友說得好:‘要我們保存國粹,也須國粹能保存我們。’保存我們,的確是第一義。”
因果
(1) 原因和結果,合起來說,指二者關係
因果關係
(2) 今生種因,來生結果。指事物的起因和結果,種什麼因,結什麼果
因果報應
釋遵式名句,十六觀經頌上品中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