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章憲的《挽著作王先生蘋·其二》
全文:
行義時逢可,澤*民事卻睽。
斯文猶有寄,俗學豈終迷。
不復等三鱣,空聞見白雞。
誅茅方槜李,卜葬已苕溪。
參考注釋
誅茅
亦作“ 誅茆 ”。1.芟除茅草。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或誅茅而剪棘,或既西而復東。” 閩 徐夤 《新葺茆堂》詩:“翦竹誅茆就水濱,靜中還得保天真。” 明 汪廷訥 《獅吼記·談禪》:“他風流慷慨世間稀,選勝誅茅堂搆美。”
(2).引申為結廬安居。 龐樹松 《檗子書來約游》詩:“到此倘嫌山水淺,人間何地可誅茅。”
卜葬
古代埋葬死者,先占卜以擇吉祥之葬日與葬地,稱為“卜葬”。《禮記·雜記下》:“卜葬其兄,弟曰‘伯子某’。” 孔穎達 疏:“謂卜葬擇日而卜人祝龜之辭也。”後即為擇時地安葬之代稱。 宋 岳珂 《桯史·望江二翁》:“ 陳氏 卜葬,環數百里莫不聞。” 廖仲愷 《致蔣*介*石函》:“渠( 鄧鏗 )生前至愛 贛園 ……故擬卜葬於此。”
苕溪
水名。有二源:出 浙江 天目山 之南者為 東苕 ,出 天目山 之北者為 西苕 。兩溪合流,由 小梅 、 大淺 兩湖口注入 太湖 。夾岸多苕,秋後花飄水上如飛雪,故名。 唐 羅隱 《寄第五尊師》詩:“ 苕溪 煙月久因循,野鶴衣製獨繭綸。” 宋 蘇軾 《泛舟城南會者五人》詩:“試選 苕溪 最深處,仍呼我輩不羈人。” 宋 張元乾 《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詞:“喚取 謫仙 平章看,過 苕溪 ,尚許垂綸否。”
章憲名句,挽著作王先生蘋·其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