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著作王先生蘋·其二

作者:章憲 朝代:宋代

挽著作王先生蘋·其二原文

行義時逢可,澤1~1民事卻睽。

斯文猶有寄,俗學豈終迷。

不復等三鱣,空聞見白雞。

誅茅方槜李,卜葬已苕溪。

詩詞問答

問:挽著作王先生蘋·其二的作者是誰?答:章憲
問:挽著作王先生蘋·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挽著作王先生蘋·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章憲的名句有哪些?答:章憲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齊韻

參考注釋

行義

躬行仁義。 漢 劉向 《說苑·指武》:“縱馬 華山 ,放牛 桃林 ,示不復用。天下聞者鹹謂 武王 行義於天下,豈不大哉。”《後漢書·魯恭傳》:“今邊境無事,宜當修仁行義,尚於無為,令家給人足,安業樂產。” 魯迅 《故事新編·非攻》:“老鄉,你一行義,可真幾乎把我的飯碗敲碎了。”

(1).品行,道義。《荀子·禮論》:“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者也。”《史記·酷吏列傳》:“始 湯 ( 張湯 )為小吏時,與錢通。及 湯 為大吏, 甲 ( 田甲 )所以責 湯 行義過失,亦有烈士風。” 清 袁枚 《新齊諧·陳聖濤遇狐》:“喜君行義甚高,開我之箱,分文不取,亦足敬也。”

(2).指履歷,事跡。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九:“予即愛其( 韋應物 )詩,因考次其平生行義官閥,皆有憑藉始終,可概見如此。” 清 曾國藩 《廣東嘉應州知州劉君事狀》:“謹具歷官行義,牒付史館,俾傳循吏者采覽焉。”

民事

(1) 有關民法之事

民事權利

(2) 參看“民法”

(3) 農事;民間的事情

民事不可緩也

斯文

(1) 指文化或文人

帶幾個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樣,一同信步出城。——《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皇上》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 班楊。—— 唐· 杜甫《壯遊》

(2) 溫文爾雅

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師兄撒潑。——《西遊記》

俗學

世俗流行之學。《莊子·繕性》:“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宋 蘇軾 《送人序》:“士之不能自成,其患在於俗學。俗學之患,枉人之材,窒人之耳目。”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工騷墨之士,以農桑為俗務,而不知俗學之病人更甚於俗吏。”

三鱣

東漢 楊震 明經博覽,屢召不應,有鸛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人謂蛇鱣為卿大夫服之象;數三,為三台之兆。後果位至太尉。事見《後漢書·楊震傳》。後每用以為典,指登公卿高位的吉兆。 南朝 梁 簡文帝 《司徒始興忠武王誄》:“三鱣表服,二鹿隨輪。” 宋 司馬光 《贈太師文公輓辭》詩:“庭有三鱣集,門容駟馬過。”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慈訓》:“三鱣集,一鶚翀,向雞窗揮霓吐虹。”

聞見

(1).聽到和看見。《戰國策·秦策二》:“羣臣聞見者畢賀, 陳軫 後見,獨不賀。” 宋 洪邁 《夷堅丙志·黃法師醮》:“自寢至覺僅數刻,而所經歷聞見,連日言之不能盡。” 魯迅 《書信集·致姚克》:“這一定是原已在別處見過,或聽過的,既經先已聞見,就可知此等字別處已有,何必《文選》?”

(2).所聞所見;知識。《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左》:“小生寡昧,願先生賜言以廣聞見,然豐所敢望。” 明 李贄 《賈誼》:“立論則不免攙雜別項經史聞見,反成穢物矣。”

(3).嗅到。 冰心 《晚晴集·空巢》:“你又偷偷抽菸了!媽媽和姥姥在廚房裡都聞見煙味了。” 楊朔 《海市》:“涼風一起,蟋蟀叫了,你就該聞見野菊花那股極濃極濃的藥香。”

白雞

(1).白色的雞。《山海經·中山經》:“其神狀皆人面獸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雞,祈而不糈,以采衣之。” 唐 王維 《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賢觀天長寺》:“積水浮香象,深山鳴白雞。” 唐 顧況 《望簡寂觀》詩:“青嶂青溪直復斜,白雞白犬到人家。”

(2).指不祥之年(辛酉年)。 宋 王安石 《次張唐公韻》:“公乘白鳳今何處?我適新年值白雞。” 宋 朱翌 《猗覺寮雜記》卷上:“ 荊公 多用 晉 白雞事……蓋公生於辛酉也。” 宋 陸游 《辛酉除夕》詩:“衰境遇白雞,自分墮幽墟。”參見“ 白雞之夢 ”。

誅茅

亦作“ 誅茆 ”。1.芟除茅草。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或誅茅而剪棘,或既西而復東。” 閩 徐夤 《新葺茆堂》詩:“翦竹誅茆就水濱,靜中還得保天真。” 明 汪廷訥 《獅吼記·談禪》:“他風流慷慨世間稀,選勝誅茅堂搆美。”

(2).引申為結廬安居。 龐樹松 《檗子書來約游》詩:“到此倘嫌山水淺,人間何地可誅茅。”

卜葬

古代埋葬死者,先占卜以擇吉祥之葬日與葬地,稱為“卜葬”。《禮記·雜記下》:“卜葬其兄,弟曰‘伯子某’。” 孔穎達 疏:“謂卜葬擇日而卜人祝龜之辭也。”後即為擇時地安葬之代稱。 宋 岳珂 《桯史·望江二翁》:“ 陳氏 卜葬,環數百里莫不聞。” 廖仲愷 《致 * 函》:“渠( 鄧鏗 )生前至愛 贛園 ……故擬卜葬於此。”

苕溪

水名。有二源:出 浙江 天目山 之南者為 東苕 ,出 天目山 之北者為 西苕 。兩溪合流,由 小梅 、 大淺 兩湖口注入 太湖 。夾岸多苕,秋後花飄水上如飛雪,故名。 唐 羅隱 《寄第五尊師》詩:“ 苕溪 煙月久因循,野鶴衣製獨繭綸。” 宋 蘇軾 《泛舟城南會者五人》詩:“試選 苕溪 最深處,仍呼我輩不羈人。” 宋 張元乾 《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詞:“喚取 謫仙 平章看,過 苕溪 ,尚許垂綸否。”

詩詞推薦

挽著作王先生蘋·其二原文_挽著作王先生蘋·其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