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敦煌曲子的《求因果·其十一·修善十一首》
全文:
見說善言並善語,志意思惟取。
耳中聞惡便佯聾。
走過疾如風。
今生得達菩提岸,慚愧無頭畔。
愧要中心作佛人。
教得善緣因。
參考注釋
見說
(1).告知,說明。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見説來意,並問此是何處。”
(2).猶聽說。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詩:“見説 蠶叢 路,崎嶇不易行。”《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今日見説,卻記得你前年間曾言 蘇州 所遇,果非虛話了。” 清 李漁 《蜃中樓·離愁》:“見説紅顏薄命,不信今生心兒願兒果得盈。”
善言
(1).有益之言;好話。《孟子·離婁下》:“ 禹 惡旨酒,而好善言。” 唐 韓愈 《與少室李拾遺書》:“方今天子仁聖……樂善言如不得聞。”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四·萬歲》:“他人獵得禽獸,吾獵得善言。”法家亦以特指儒家的仁義之言。《韓非子·飭令》:“飭令,則法不遷;法平,則吏無奸。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
(2).善於言談,巧於言辭。《老子》:“善言,無瑕謫。”《莊子·徐無鬼》:“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史記·五帝本紀》:“ 共工 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 張守節 正義:“ 共工 善為言語,用意邪僻也。”
志意
(1).思想;精神。《荀子·修身》:“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韓詩外傳》卷四:“血氣平和,志意廣大,行義塞天地,仁知之極也。” 明 方孝孺 《送金文舉歸省序》:“自非志意之相同,道術之相感,烏能相恤而不厭哉!”
(2).意願。《北齊書·平秦王歸彥傳》:“ 歸彥 既地居將相,志意盈滿,發言陵侮,旁若無人。”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三:“ 鳳翔 以監司賄致節鉞,志意已滿,當不知有此語。”
(3).猶意志。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卷三:“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汝雖有志意,何足雲也!” 宋 陸游 《賀湯丞相啟》:“歷萬變而志意愈堅。”
思惟
亦作“ 思維 ”。1.思量。《漢書·張湯傳》:“使專精神,憂念天下,思惟得失。”《三國志·魏志·荀攸傳》:“我每有所行,反覆思維,自謂無以易。” 唐 李德裕 《與黠戛斯書》:“每欲思維先恩好意,不更疑惑,便是明誠。” 魯迅 《而已集·反“漫談”》:“ 徐先生 是我的熟人,所以再三思維,終於決定貢獻一點意見。”
(2).指想念。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王奴》:“ 馬嵬 變後, 明皇 朝夕思維。”
(3).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的。 巴金 《探索集·灌輸和宣傳》:“要是大家都成錄音機,我們就用不著進行複雜的思維活動,腦子也成了多餘的了。”
敦煌曲子名句,求因果·其十一·修善十一首名句
名句推薦
曲曲過藍橋,意與仙靈會
吳瑀《游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