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春仲經筵》
全文:
儒臣廣殿共云云,何異書齋此樂群。
明物由行述虞舜,養賢以及玩周文。
兩行玉碗分茶味,一對金爐裊篆紋。
勖在聞知致高大,詎惟典故取斯勤。
參考注釋
兩行
(1). 莊子 謂不執著於是非的爭論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為“兩行”。《莊子·齊物論》:“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郭象 註:“任天下之是非。”
(2).兩者一起通行、流行。《毛詩·周南關雎詁訓傳》 唐 陸德明 題註:“故訓舊本多作故,今或作詁……案:詁、故皆是古義,所以兩行。”
(3).兩者一起施行、實行。《新唐書·呂諲傳》:“始在 河西 ,悉知諸將能否,及為尹,奏取材者數十人總牙兵,故威惠兩行。”
玉碗
(1).玉制的碗,亦泛指精美的碗。 唐 李賀 《過華清宮》詩:“玉碗盛殘露,銀燈點舊紗。” 明 何景明 《皇陵》詩:“玉碗留天地,金堂照寂寥。” 清 周亮工 《青酒苦澀》詩:“廿年常共酒人游,玉碗光承玉露柔。”
(2).堪輿家謂福地。 宋 曾慥 《類說·語林·玉碗金杯》:“ 李衛公 宅在 安邑 桑道茂 ,謂之玉碗; 牟相 宅在 新昌 北街,謂之金盃。”
分茶
(1).烹茶待客之禮。 唐 韓翃 《為田神玉謝茶表》:“ 吳 主禮賢,方聞置茗; 晉 臣好客,纔有分茶。”
(2).亦稱“ 分茶店 ”。 宋 時指酒菜店或麵食店。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食店》:“大凡食店,大者謂之分茶。”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紀勝·食店》:“南食店謂之南食川飯分茶。” 宋 吳自牧 《夢粱錄·麵食店》:“大凡麪食店,亦謂之分茶店。”
(3). 宋 元 時煎茶之法。注湯後用箸攪茶乳,使湯水波紋幻變成種種形狀。 宋 楊萬里 《澹庵座上觀顯上人分茶》詩:“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 隆興 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紛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不須更師屋漏法,只問此瓶當響答。” 宋 陸游 《臨安春雨初霽》詩:“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一對
(1).表數量。一雙。 唐 皮日休 《重元寺雙矮檜》詩:“應如 天竺 難陀寺 ,一對狻猊相枕眠。”《宣和遺事》前集:“撞著八個大漢,擔著一對酒桶,也來堤上歇涼。”《金*瓶*梅詞話》第四回:“看見他一對小腳穿著老鴉緞子鞋兒。”
(2).表數量。一套,用以稱衣服。 宋 歐陽修 《謝對衣金帶鞍轡馬狀》:“臣伏蒙聖慈,以臣入院,特賜衣一對,金帶一條,金鍍銀鞍轡馬一匹者。”
(3).稱夫妻兩人。《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又過數日,婦人腳不痛了, 徐信 和它做了一對夫妻上路,直到 建康 。”《水滸傳》第一○四回:“適纔曾合過來,銅盆鐵帚,正是一對兒夫妻。” 楊朔 《春子姑娘》:“我望望她,又望望她表兄弟那寬闊的背影,覺得這兩人配在一起,倒是天生的一對兒。”
(4).泛指年貌可以相配的兩個人。《紅樓夢》第二六回:“從鏡後轉出兩個一對兒十五六歲的丫頭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回:“有叫局的,他姊妹兩個總是一對兒同來,卻只算一個局錢。”
金爐
亦作“ 金鑪 ”。 1.金屬鑄的香爐。 漢 桓寬 《鹽鐵論·貧富》:“ 歐冶 能因國君之銅鐵以為金鑪大鐘,而不能自為壺鼎盤杅,無其用也。” 馬非百 註:“金爐,疑即金香爐。《西京雜記》:‘ 趙飛燕 為皇后,其女弟遺以五層金博香爐。’”
(2).為香爐之美稱。 南朝 梁 江淹 《別賦》:“同瓊珮之晨照,共金爐之夕香。” 唐 劉禹錫 《秋螢引》:“紛綸暉映平明滅,金鑪星噴鐙花發。” 宋 王安石 《夜直》詩:“金爐香盡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
乾隆名句,春仲經筵名句
名句推薦
汗漫乘春至,林巒霧雨生
陳乘《游九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