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菊原文
塗龜寧曳尾,不慕藏廊廟。
山木寧棲崖,青黃非所好。
黃花隱逸材,倜儻寡同調。
卉譜偶傳名,藝苑誰能貌。
花師鮮法眼,視比春葩耀。
杯水引滋溉,圓盆作幽隩。
枝幹受束縛,猶詡人工妙。
杞柳為杯棬,戕賊性已拗。
繩墨厥天然,俯仰任其詔。
垂頭綻冷芳,恐被柴桑笑。
剪翅來孤鶴,引吭一相吊。
詩詞問答
問:盆菊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盆菊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八部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二十三
參考注釋
塗龜
楚威王 欲用 莊子 , 莊子 以龜為喻,表示“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不願“其死為留骨而貴”,拒絕了 威王 。見《莊子·秋水》。後以“塗龜”指隱居不出。 明 何景明 《寄李郎中》詩:“得失竟須知塞馬,榮華終不易塗龜。” 明 唐順之 《鄱陽別方道人》詩:“詎知衰鳳堪為笑,且學塗龜得自全。”
曳尾
見“ 曳尾塗中 ”。
廊廟
指朝廷
夫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國語·越語下》
廊廟之寶,棄於溝渠。——《後漢書·孟嘗傳》
廊廟無才天下求
山木
(1).山中的樹木。《左傳·昭公三年》:“山木如市,弗加於山;魚鹽蜃蛤,弗加於海。” 南朝 宋 謝靈運 《過瞿溪山僧》詩:“鑽燧斷山木,掩岸墐萬戶。” 唐 白居易 《自題小草亭》詩:“土階全壘塊,山木半留皮。”
(2).古歌名。《文選·江淹<恨賦>》:“若乃 趙王 既虜,遷於房陵。” 李善 注引《淮南子》:“ 趙王 遷流 房陵 ,思故鄉,作《山木》之嘔,聞者莫不隕涕。” 清 錢謙益 《<梅村先生詩集>序》:“夫所謂不學而能者,《三侯》、《垓下》、《滄浪》、《山木》,如天鼓谷音,稱心而衝口者是也。”參閱 清 王念孫 《讀書雜誌·淮南內篇二十》。
青黃
(1).青色和黃色。《楚辭·九章·橘頌》:“緑葉素榮,紛其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王逸 註:“言橘葉青,其實黃,雜糅俱盛,爛然而明。” 宋 范成大 《晚步東郊》詩:“水墨依林寺,青黃負郭田。”
(2).又指黃中帶青。形容不健康的臉色。 張天翼 《仇恨》:“每張青黃的臉上沒了先前的興奮。”
(3).泛指色彩。 漢 王充 《論衡·別通》:“人目不見青黃曰盲,耳不聞宮商曰聾,鼻不知香臭曰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凡摛表五色,貴在時見,若青黃屢出,則繁而不珍。” 宋 蘇舜欽 《上執政啟》:“匠者得溝中之斷木,飾以青黃。”
(4).謂用彩色加以修飾。語出《莊子·天地》:“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 唐 韓愈 《祭柳子厚文》:“凡物之生,不願為材。犧尊青黃,乃木之災。” 宋 蘇軾 《謝中書舍人啟》:“溝中不願於青黃,爨下無心於宮徵。”
(5).指四時之樂。《漢書·禮樂志》:“靈安留,吟青黃。” 顏師古 註:“青黃,謂四時之樂也。”
(6).猶言是非、黑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卻奩》:“偏是咱學校朝堂,混賢奸不問青黃。”
非所
(1).不按規定時間;不時。《荀子·王霸》:“傷國者,何也?曰: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於民而巧。” 王先謙 集解引 俞樾 曰:“非所,猶非時也。”
(2).不是人能夠正常生活的地方。指監獄、邊荒之地等。《後漢書·陳蕃傳》:“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陰注陽受》:“先是 翱 典 合肥郡 ,有一道人詣 翱 ,自言能使鬼神。 翱 謂其妖……命繫於非所。”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三:“ 康熙 癸未,狀元 王式丹 以 江南 科場事牽涉,卒於非所。”
黃花
(1) 幾種開黃色花或黃花占優勢菊科植物的任何一種
(2) 黃花菜的花,金針菜的通稱
(3) 菊花
(4) 沒有經過性行為的女性
黃花閨女
逸材
(1).謂獸畜健壯有力。《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卒然遇逸材之獸,駭不存之地。” 唐 李嶠 《羊》詩:“絶飲懲澆俗,行驅夢逸材。”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上:“仗下黃金勒,橫秋號逸材。”
(2).指出眾的人才。《魏書·楊大眼傳》:“自千載以來,未有逸材若此者也。”
倜儻
(1) 灑脫;不拘束
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司馬遷《報任安書》
(2) 非常,特別
諸仁者於此見得倜儻分明。——《五燈會元》
同調
(1) 音調相同
(2) 比喻志趣或主張相同的人
引為同調
傳名
名聲遠揚,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藝苑
(1) 藝術和文學的領域;泛指文藝界
藝苑新葩
(2) 文學藝術會合集中的地方;圖書文物薈聚的地方
花師
善於培植花木的人。 宋 曾慥 《類說·紀異錄·花師》:“ 宋單父 ,字 仲儒 ,能種藝術,牡丹變易千種,上皇召至 驪山 ,植花萬本,色樣各不同,內人呼為花師。”
法眼
(1).佛教語。“五眼”之一。謂菩薩為度脫眾生而照見一切法門之眼。《無量壽經》卷下:“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渡彼岸。” 慧遠 義疏:“智慧型照法,故名法眼。” 宋 蘇軾 《 * 阿羅漢贊·阿氏多尊》詩:“各研於心,得法眼正。”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佛肉眼見四十里》:“佛氏五眼:一曰肉眼,二曰天眼,三曰慧眼,四曰法眼,五曰佛眼。”
(2).指敏銳、精深的眼力。 明 屠隆 《綵毫記·預識汾陽》:“ 李先生 人天法眼,説此人奇偉必是不凡。”《儒林外史》第四回:“我這老師看文章是法眼,既然賞鑒令郎,一定是英才可賀。” 魯迅 《吶喊·明天》:“ 王九媽 ,你有年紀,見的多,不如請你老法眼看一看。”
杯水
(1).一杯水。《莊子·逍遙遊》:“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南齊書·張緒傳》:“靈上置杯水香火,不設祭。” 唐 柳宗元 《謫龍說》:“及期,進取杯水飲之。” 明 孟稱舜 《桃花人面》第一出:“小生偶到仙莊,謝姐姐見憐,以杯水相贈。”
(2).比喻微薄。參見“ 杯水之謝 ”。
枝幹
(1).樹枝和樹幹。 唐 白居易 《廬山桂》詩:“枝幹日長大,根荄日牢堅。” 楊朔 《西江月--井岡山寫懷之二》:“那檞樹依舊無恙地挺立在山頂上,枝幹顯得有點蒼老,生機卻是旺盛得很。”
(2).喻大宗與旁支。《新唐書·吳兢傳》:“皇家枝幹,夷芟略盡。”參見“ 枝幹相持 ”。
(3).謂枝附於乾。喻關係密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詮賦》:“詩序則同義,傳説則異體,總其歸塗,實相枝幹。”
(4).支幹。天干地支。 宋 王應麟 《國小紺珠·律歷·十乾》:“甲乙謂之乾,子醜謂之枝。枝幹相配,以成六旬。”參見“ 枝 ”。
束縛
捆綁,指約束限制
先生救我時,束縛我足,閉我囊中。——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人工
(1) 人造的;人為的
人工湖
(2) 人力,手工(與機械力相對)
人工降雨
(3) 工作量的計算單位,即一個人做工一天。如:架設這條管線需要60個人工
杞柳
木名。落葉喬木,枝條細長柔韌,可編織箱筐等器物。也稱紅皮柳。《孟子·告子下》:“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杞柳為桮棬。” 晉 孫楚 《登樓賦》:“杞柳綢繆,芙蓉吐芳,俯依青川,仰翳朱楊。” 宋 黃庭堅 《乙未移舟出》詩:“安能詭隨人,曲折作杞柳。”
杯棬
亦作“ 杯圈 ”。亦作“桮棬”。亦作“桮圈”。 1.一種木質的飲器。《孟子·告子上》:“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焦循 正義引《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 盧辯 註:“杯,盤盎盆盞之總名也。蓋桮為總名,其未彫未飾時,名其質為棬,因而桮器之不彫不飾者,即通名為棬也。”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器械雕琢,財用之蠹也……故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其為害亦多矣。” 唐 元稹 《獻滎陽公詩》序:“持杯棬而承澍,雨自滿而止,又安能測其霶霈之所至哉。” 唐 劉禹錫 《述病》:“視既分,則嚮時之僕已睆然執杯圈侍予於前矣。”
(2).《禮記·玉藻》:“母沒而杯圈不能飲焉。” 鄭玄 註:“圈,屈木所為,謂巵匜之屬。” 孔穎達 疏:“杯圈,婦人所用,故母言杯圈。”後因用作思念先母之詞。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父之遺書,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澤,不忍讀用。”《明史·后妃傳二·孝靖王太后》:“朕昔在青宮,莫親溫凊,今居禁闥,徒痛桮棬。” 清 顧炎武 《先妣忌日》詩:“無窮明發千年慨,豈獨桮棬忌日思。”
(3).猶杯酒。 宋 蘇轍 《早睡》詩:“杯棬相勤酬,往往見譏誚。” 明 高攀龍 《三時記》:“ 文山公 曾謁其祠,輒與二公杯棬酬酢。”
賊性
(1).殘殺之性。 唐 韓愈 孟郊 《鬥雞聯句》:“妒腸務生敵,賊性專相醢。”
(2).戕害性靈。 清 唐甄 《潛書·太子》:“艷女賊體,陰寺賊性。”
(3).賊人的稟性, * 之性。 清 滌浮道人 《金陵雜記》:“近來逃竄者多,其中甘心相隨、染成賊性者亦有。”
繩墨
(1) 木工打直線的墨線
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不中繩墨。——《莊子·逍遙遊》
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2) 比喻規矩或法度
頗循繩墨
天然
(1) 自然賦予的;生來就有的;自然生成的;自然形成的
天然氣
天然港灣
天然放射性
(2) 理所當然,自然而然
瑞豐覺得假若 冠先生出頭和 東陽競爭,他天然的應當幫助 冠先生。—— 老舍《四世同堂》
俯仰
(1) 低頭和抬頭,泛指隨便應付
左右周旋,進退俯仰。——《左傳·定公十五年》
俯仰由人
(2) 比喻很短的時間
俯仰之間,已成陳跡。——王羲之《蘭亭集序》
垂頭
(1).低頭。 漢 桓寬 《鹽鐵論·訟賢》:“騏驥之挽鹽車,垂頭於 太行 之坂,屠者持刀而睨之。” 唐 韓愈 《駑駘》詩:“騏驥不敢言,低徊但垂頭。” 曹禺 《日出》第二幕:“ 福升 放開手, 黃省三 垂頭走出門。”
(2).猶伸頸。《史記·楚世家》:“膺擊 韓 魏 ,垂頭中國。” 司馬貞 索隱:“垂頭猶申頸也。言欲吞 山東 。”
柴桑
(1).古縣名。 西漢 置,因縣西南有 柴桑山 得名,治所在今 江西省 九江市 西南。 東漢 末, 諸葛亮 見 孫權 於此,共圖抗 曹 。 晉 以後歷為 潯陽郡 和 江州 治所。 隋 廢。 晉 郭璞 《江賦》:“鼓洪濤於 赤岸 ,淪餘波乎 柴桑 。”
(2).借指 晉 陶潛 。因其故里在 柴桑 ,故稱。 清 錢謙益 《吳封君七十序》:“指 婁水 為 潯陽 ,即家園為 廬 阜,飲 柴桑 之酒,一觴獨進;鼓 少文 之琴,眾山皆響。” 陳三立 《次韻黃知縣苦雨》:“陸沉共有神州痛,休問 柴桑 漉酒巾。”
(3).據《宋書·隱逸傳·陶潛》載, 潛 晚年隱居故里 柴桑 ,有腳疾,外出輒命二兒以籃輿舁之。後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清 趙翼 《哭亡兒耆瑞》詩之五:“葬留 嬴 博 空題墓,歸到 柴桑 孰舁輿?”
孤鶴
(1).孤單的鶴。 隋煬帝 《舍舟登入示慧日道場玉清玄壇德眾》詩:“孤鶴近追羣,啼鶯遠相喚。” 唐 武元衡 《立秋日與陸華原於縣界南館送鄒十八》詩:“風入 昭陽 池館秋,片雲孤鶴兩難留。” 宋 蘇軾 《後赤壁賦》:“適有孤鶴,橫 江 東來。” 元 於石 《我從山中游》詩:“柴扉不敢敲,恐驚孤鶴醒。徘徊踏月明,倚仗看松影。”
(2).比喻孤特高潔之人。 唐 皇甫曾 《秋夕寄懷契上人》詩:“已見槿花朝委露,獨悲孤鶴在人羣。”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一百韻》:“ 王績 婦未娶,介潔翹孤鶴。”
引吭
拉開嗓子。謂高鳴或高聲吟唱。《禽經》:“搏則利嘴,鳴則引吭。” 唐 韓愈 《燕河南府秀才》詩:“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鏗轟。” 宋 梅堯臣 《宣州環波亭》詩:“岸木影下布,水鳥時引吭。” 清 龔鞏祚 《書金伶》:“既就夕,主客譁,惟恐 金 之不先奏聲。既引吭,則觸感其往夕所得於 鈕 者,試之忽肖。”
相吊
亦作“ 相吊 ”。互相慰問。 唐 王昌齡 《塞下曲》之四:“部曲皆相弔, 燕 南 代 北聞。” 宋 蘇軾 《定惠院顒師為余竹下開嘯軒》詩:“暗蛩泣夜永,唧唧自相吊。” 明 劉基 《鍾山作》詩之二:“松露滴堦星在天,草蟲相吊響如弦。”參見“ 形影相弔 ”。
見“ 相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