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明史綱目書成有述·其一》
全文:
直道惟憑信史留,斯民三代理無偷。
學探司馬治平要,書慕文公體例優。
亦曰此心無予奪,敢雲我志在春秋。
編摩端識權衡在,魚魯何妨付校讎。
參考注釋
編摩
猶編集。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一:“ 陸象山 云:‘……每與同官悉意論駁,朝廷清明,常得寢罷。編摩之事,稽考之勤,顧何足以當大官之膳,或庶幾者,僅此可以償萬一耳。’”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雜錄》:“其編摩之勤,意度之新,誠為苦心。” 明 方孝孺 《祭王博士》:“新天子即位,召為博士,遂入辭垣,編摩先朝之實録。” 清 曾國藩 《苗先簏墓志銘》:“又以其暇編摩譔述,從事於其所謂聲韻之學。”
權衡
評量;比較
權衡利弊
權衡輕重
魚魯
謂將魚誤寫成魯。泛指文字錯訛。 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先鈆擿於魚魯,乃紛定於陶陰。” 唐 王起 《和李校書》:“憶昨謬官在烏府,喜君對門討魚魯。” 明 盛杲 《<齊東野語>後序》:“傳寫既久,魚魯滋多。”參見“ 魯魚亥豕 ”。
何妨
(1) 為什麼不
何妨一試
(2)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妨
你何妨試一試
校讎
亦作“校仇”。 1.一人獨校為校,二人對校為讎。謂考訂書籍,糾正訛誤。 漢 劉向 《<管子>序》:“所校讎中《管子》書三百八十九篇。” 唐 韓愈 《送鄭十校理序》:“秘書,御府也,天子猶以為外且遠,不得朝夕視,始更聚書 集賢殿 ,別置校讎官,曰學士,曰校理。”《宋史·職官志四》:“﹝ 元祐 三年﹞十二月,詔禮部,本省長貳定校讐之課,月終具奏。” 清 吳翊 《洞庭山館呈司寇東海公》詩之二:“錦堂恩詔許歸休,妙選賓僚佐校讐。”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解故上》:“自 隋 以降,書府失其守,校讎之事,職諸世儒。”
(2).比試;比較。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潘爛頭》:“或謂 潘 曰:‘汝素以術自衒,今天師至矣,敢與之校讎乎?’” 魯迅 《書信集·致蔣抑卮》:“事物不相校讎,輒昧善惡。”
乾隆名句,明史綱目書成有述·其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