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畢仲游的《和僧圓益題靈泉》
全文:
我思靈泉游,不免去閭里。
山寒景更清,觸目皆可喜。
茲泉何潺潺,宛若雲霧起。
酌之無淺深,那再問泥滓。
盤盤山為腹,鑿鑿石為齒。
噴薄無四時,其靈止如此。
斯言聞於人,豈得盡其理。
更喚山老來,煩師問初始。
參考注釋
之無
(1).之字與無字。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金 元好問 《贈利州侯神童》詩:“極知之無不足訝,更恐洛誦難為功。”
(2).借指簡單易識之字。 明 劉元卿 《賢奕編·應諧·乍解張皇》:“ 汝 有田舍翁,家貲殽盛,而累世不識之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醫術》:“張曰‘我僅識之無耳,烏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醫何必多識字乎?但行之耳。’”
淺深
(1).深和淺。《禮記·王制》:“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頌讚》:“雖淺深不同,詳略各異,其褒德顯榮,典章一也。” 宋 蘇軾 《學士院試孔子從先進論》:“其志不同,故其術有淺深,而其成功有巨細。” 郭沫若 《羽書集·由“有感”說到氣節》:“悲歌 燕 趙 已消沉,淪落何須計淺深?”
(2).深厚。 宋 蘇舜欽 《啟事上奉寧軍陳侍郎》:“自爾家事細微,必為賙給,使舉族免於流轉,得專孝思,其為惠淺深,以此可見。”
泥滓
(1).泥渣。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日月挾蟲鳥之瑕,不妨麗天之景; 黃河 含泥滓之濁,不害凌山之流。”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方物》:“以今觀之,昌陽待泥土而生,昌蒲一有泥滓則死矣。” 明 徐渭 《翠鄉夢》第一出:“但恐金沙未汰,不免夾帶些泥滓。” 清 方文 《樅川苦雨柬李仲山孫子糓》詩:“春來湖畔泥滓滑,欲行不行空踟躕。”
(2).猶污濁。比喻恥辱。《文選·潘岳<西征賦>》“奮迅泥滓” 李善 注引 漢 李陵 《與蘇武書》:“言為瑕穢,動增泥滓。”
(3).指視為污濁;賤視。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書》:“得喪不可搖其心,榮辱不能動其志,桎拲冠冕,泥滓祿位。”
(4).比喻卑下的地位。 晉 潘岳 《西征賦》:“或被髮左袵,奮迅泥滓。” 唐 元稹 《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潦倒沉泥滓,欹危踐矯衡。” 宋 蘇舜欽 《舟中感懷寄館中諸君》詩:“乍脫泥滓底,稍見日月光。”
(5).比喻塵世。 唐 杜甫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吾獨胡為在泥滓,青鞵布襪從此始。”
畢仲游名句,和僧圓益題靈泉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