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宋庠的《朝謁待漏偶成詠懷》
全文:
天街殘月斗城西,五里蔥蔥瑞霧迷。
仙翰入陪廱澤鷺,曉籌初聽汝南雞。
星翻徼道千廬密,雲斂觚稜兩觀齊。
自顧山林疏賤質,誰將車馬載驚鼷。
參考注釋
星翻
謂星辰轉移。 南朝 宋 鮑照 《舞鶴賦》:“星翻漢迴,曉月將落。” 唐 張說 《江路憶郡》詩:“霧歛江早明,星翻漢將沒。”
徼道
巡邏警戒的道路。《文選·班固<西都賦>》:“周廬千列,徼道綺錯。” 李周翰 註:“徼道,循禁道也。” 唐 楊炯 《後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公洞曉戎章,妙詳兵律,軍國是賴,戎幕允歸。由是徼道長巡,嚴扃每奉,朝求夕警,不怠於風霜。” 清 錢謙益 《獄中雜詩》之十八:“徼道嚴更護棘叢,果然牢獄不通風。”
千廬
(1).謂武衛值宿之所甚多。《文選·張衡<西京賦>》:“徼道外周,千廬內附。” 呂延濟 註:“廬,衛兵鋪屋也,言千者,舉大數也。” 唐 張九齡 《和許給事中直夜簡諸公》詩:“武衛千廬合,嚴扃萬戶深。”
(2).猶千家,眾多的人家。 唐 李白 《贈範金鄉》詩之一:“百里雞犬靜,千廬機杼鳴。”
觚稜
亦作“ 觚稜 ”。1.宮闕上轉角處的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亦借指宮闕。《文選·班固<西都賦>》:“設璧門之鳳闕,上觚稜而棲金爵。” 呂向 註:“觚稜,闕角也。”《後漢書·班固傳上》作“柧棱”。 宋 王觀國 《學林·觚角》:“所謂觚稜者,屋角瓦脊成方角稜瓣之形,故謂之觚稜。”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天地三·天目山》:“ 西周 浸冷觚稜月,未必遷 岐 説果非。”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三百:“北望觚稜南望雁,七行狂草達京華。” 郁達夫 《偶成》詩:“不羨神仙況一官,觚稜那復夢 長安 。”參見“ 柧棱 ”。
(2).借指京城。 宋 秦觀 《赴杭倅至汴上作》詩:“俯仰觚稜十載間,扁舟江海得身閒。” 康有為 《出都留別諸公》詩:“無端又作觚稜夢,醒視扁舟落五湖。”
(3).借指故國。 梁啓超 《游箱根*浴溫泉作》詩:“忽起觚稜思,鄉心到 玉關 。”
(4).稜角。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時河冰方結,觚稜如鋒刃。”
(5).比喻言行方正剛烈。 清 方文 《喜左又錞見訪即送其歸里》詩之一:“時危明且晦,未可太觚稜。”
見“ 觚稜 ”。
兩觀
(1).宮門前兩邊的望樓。《左傳·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漢書·董仲舒傳》:“及至 周 室,設兩觀,乘大路,朱乾玉戚,八佾陳於庭,而頌聲興。” 晉 崔豹 《古今注·都邑》:“闕,觀也。古每門樹兩觀於前,所以標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遠觀,故謂之觀。” 唐 儲光羲 《貽劉高士別》詩:“壯哉麗百常,美矣崇兩觀。”
(2).特指 春秋 魯 闕, 孔子 誅 少正卯 之處。《孔子家語·始誅》:“於是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 少正卯 ,戮之於兩觀之下。”《舊唐書·李義府傳》:“ 仲尼 為 魯 司寇七日,誅 少正卯 於兩觀之下; 義方 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姦邪於雙闕之前,實以為愧。” 金 元好問 《曲阜紀行》詩之六:“兩觀餘坡陀,萬世示頑獷。”
(3).借指行刑正*法之所。 宋 李綱 《上淵聖皇帝實封言事奏狀》:“罪實比於四凶,誅宜行於兩觀。”
宋庠名句,朝謁待漏偶成詠懷名句
名句推薦
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周邦彥《蘇幕遮·燎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