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龍井八詠·其一·過溪亭》
全文:
不過原來有溪在,過而弗覺並溪無。
前三三後三三者,應笑今朝又過吾。
參考注釋
三後
(1).三個君主或諸侯。古代天子、諸侯皆稱後。(1)指 禹 、 湯 、 文王 。《楚辭·離騷》:“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王逸 註:“後,君也,謂 禹湯 文王 也。”(2)指 太王 、 王季 、 文王 。《詩·大雅·下武》:“三後在天,王配於京。” 毛 傳:“三後, 大王 王季 文王 也。”(3)指 虞 、 夏 、 商 三代的君主。《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三後之姓,於今為庶。” 杜預 註:“三後, 虞 、 夏 、 商 。”(4)指 禹 、 契 、 后稷 。《淮南子·人間訓》:“古者溝防不修,水為民害, 禹 鑿龍門,辟 伊闕 ,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百姓不親,五品不慎, 契 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妻之辨、長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 后稷 乃教之闢地墾草,糞土種穀,令百姓家給人足。故三後之後,無不王者,有陰德也。”(5)指 周公 、 君陳 、 畢公 。《書·畢命》:“惟 周公 克慎厥始,惟 君陳 克和厥中,惟 公 ( 畢公 )克成厥終。三後協心,同底於道。”(6)指 伯夷 、 禹 、 后稷 。《書·呂刑》:“乃命三後,恤功於民。 伯夷 降典,折民惟刑; 禹 平水土,主名山川; 稷 降播種,農植嘉穀。”(7)指 夏桀 、 殷辛 、 周幽王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下及三後,媱妃亂主。” 張載 註:“三後, 夏 、 殷 、 周 也。” 劉良 註:“三後, 桀 、 紂 、 幽王 。”(8)指 漢 之 宣帝 、 景帝 、 文帝 。《文選·陸機〈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三後始基,世武丕承。” 李善 註:“三後,謂 宣 、 景 、 文 也。”
(2).指 漢 代的三個皇后。《後漢書·王暢傳》:“三後生自 新野 。” 李賢 註:“ 光烈皇后 、 和帝 陰後 、 鄧後 ,並 新野 人。”
三三
(1).謂三乘以三。《宋書·律曆志上》:“黃鐘之律長九寸,物以三生,三三九,三九二十七,故幅長二尺七寸,古之制也。”
(2).童謠名。 宋 蘇軾 《會雙竹蓆上奉答開祖長官》詩:“算來九九無多日,唱著三三憶舊遊。” 王文誥 輯注引 馮應榴 曰:“《唐書》童謡:打麥三三三。” 明 袁宏道 《法華庵同諸開士限韻》:“農人占九九,童子契三三。”
(3).指三三徑。 清 曹寅 《寄題東園》詩之六:“桃塢下多蹊,三三別一徑。”參見“ 三三徑 ”。
(4).三同、三讓、三虞的合稱。《逸周書·酆謀》:“初用三同: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無聲。三讓:一近市,二賤粥,三施資。三虞:一邊不侵內,二道不毆牧,三郊不留人。王曰:‘嗚呼!允從三三無咈,厥徵可因。’” 孔晁 註:“言三讓、三同、三虞無違,言善徵可用以立功也。”
今朝
(1) 今天
(2) 現在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乾隆名句,龍井八詠·其一·過溪亭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前三三後三三者,應笑今朝又過吾 詩詞名句](/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